斯蒂芬.菲尼在少兒時期和目前的照片。

【人民報消息】斯蒂芬.菲尼博士在童年時,由於莫名的學習困難、健康問題和童年期創傷而備感壓抑,他覺得自己生下來就被命運拋棄。然而幾十年後,他已成爲一位多產作家,有數百萬人訂閱追隨他的電子出版物,他面臨逆境而堅持不懈的精神鼓勵着人們。 1955年,菲尼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聖安東尼奧,一出生他就對各種東西過敏,包括各種食物、布料甚至人的觸摸,他出生後的頭五年在稱爲「泡泡」的氧氣帳篷中度過。 「結果發現,那時的我對環境過敏,甚至包括我們呼吸的空氣。」菲尼通過電子郵件告訴《大紀元時報》,「別人稱我爲『泡泡男孩』。」 「我第一個記憶是『泡泡』裏面的冷凝水。我母親說,她要擁抱我時得通過連接帳篷的乳膠手套。」菲尼在他的自傳《男孩爲什麼哭,狼》中描述道。 小時候由於在醫院裏經歷着不停的折騰,菲尼的童年充滿了痛苦。後來一場車禍中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他覺得自己應該負責。父親是美國空軍退伍軍人,患有酗酒引起的戰爭創傷後遺症,這給他帶來了更大的創傷。 有次因爲接觸過敏原,他差點死去,當時11歲的菲尼告訴母親,他「寧可活在外面短命,也不願待在『泡泡』里長命」。一位過敏症專家後來告訴他,這可能是菲尼做過的最好決定。 因爲生病和不斷搬家,菲尼錯過了很多上學機會。即使在上學期間,也經常遭到惡劣的校園暴力。 學校老師們從未發現這個學生有閱讀障礙或「字盲症」。 「剛上高中時,別人說我是『邊緣精神智障』。」菲尼告訴大紀元時報。 然而,他高三的文學老師不解,進行了一次速讀測試,先是以小學生的閱讀速度進行測試,菲尼的閱讀記憶率接近零。 「然後她把機器的速度調到速讀的水平,我的理解範圍卻增長到80%。」菲尼回憶說。「儘管她沒有確定我有閱讀障礙,但她發現了一個難以置信的事:我大腦處理數據的速度比普通人快。」 後來直到遇到他的妻子,菲尼才掌握全面閱讀。多年來他與剩餘的創傷、藥物濫用和失業做鬥爭,最終在愛荷華州謝爾頓市一家殘疾人護理機構找到了工作,他就是在那認識他的妻子的。 然後菲尼終於得到機會講述他的故事。 「幾年後,我受邀向某州的文盲法案工作小組委員會講述我的故事。」菲尼告訴《大紀元時報》,「活動結束後,一位當地的神經外科醫生問我:「有人跟你解釋過你困難經歷背後的醫學原因嗎?」 這位醫生說,天才兒童也許看起來有智力障礙,但那是因爲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比傳統教學方法速度更快。「他鼓勵我,學習的時候可以加快速度,大腦想多快就多快。我接受了這個建議。」 菲尼是名基督徒,十幾歲時有次課間休息,他目睹了耶穌顯靈,後來他成爲一名信徒。在虔誠信仰的支持下,他獲得了碩士學位。 他曾經最大的弱點,現在卻成了他最大的財富。 他說,「我已經寫了很多書,在兒童或成人的學習困難方面,我有着切身感受。儘管寫作時我仍需要語法和編輯軟件幫助,但腦子裏文思泉湧,有許多話要寫出來。」 菲尼將信仰和其倡導結合起來,創立了IOM美國、Identity Matters世界觀研究所和IM世界觀網校,幫助他人面對與基督教有關的文化問題。 如今,菲尼的電子出版物每年送達210多萬個電郵地址。他的22位高中同學中,許多人在青少年時期曾拒絕他,現在其中16位同學是他的訂閱用戶。 菲尼有個座右銘:「學習障礙是通向輝煌的大門。」 他本人克服逆境的成長故事就是這句話的見證。△ (有刪減) (英文大紀元記者露易絲.貝文(Louise Bevan)/編譯 孟曉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