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簡述(圖)
畢藤菲
2022年12月22日發表
12月14日,加拿大國會衆議院三讀《反活摘器官法案》(S-223)並以324全票通過。
|
【人民報消息】
加拿大國會全票通過《反活摘器官法案》
12月14日,加拿大國會衆議院三讀《反活摘器官法案》(S-223)並以324全票通過。該法案將由加拿大總督簽署,正式成爲加拿大打擊「活摘器官」的重要法律依據。
該法案提議通過修訂《刑法》,設立針對販運人體器官的新罪行,並擴大對新罪行的域外管轄權,從而加強加拿大對此類行爲的監管。法案還尋求修改《移民和難民保護法》,規定如果永久居民或外國國民從事未經知情人同意的器官摘除和販運活動,則不得進入加拿大。
目前全球有相關立法的國家有阿爾巴尼亞、比利時、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拉脫維亞、馬耳他、摩爾多瓦、黑山、挪威、葡萄牙、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士、哥斯達黎加、以色列、意大利、韓國、臺灣和英國。
歷經數月爭論 歐盟通過15%全球最低企業稅
12月16日,歐盟領袖採納對跨國企業課徵全球最低15%企業稅的計劃。歐盟近140國達成這項里程碑協議,目地是阻止各國政府競相壓低稅率,以吸引全球巨型企業投資進駐。
據法新社報導,在16日的峯會上,持反對意見的會員國經協商保持緘默,最終使得協議通過,將於明年年底在歐盟生效。
歐盟經濟事務執委簡提洛尼說,協議的達成代表歐盟朝稅收公平與社會正義邁出關鍵一步。全球最低企業稅率是解決全球化經濟挑戰的關鍵。
路透社稱,推行全球最低企業稅率,是爲阻止跨國公司不管銷售收入來自哪裏,都將獲利和稅收轉移到低稅率國家。而來自藥物專利、軟件和知識產權使用費等無形資產的收入已越來越多地轉移到這些轄區,使企業得以避免在傳統母國支付更高的賦稅。
美法院駁回上訴 中國電信挑戰經營禁令失敗
12月20日,美國聯邦上訴法院駁回中國電信的上訴,維持政府禁令,禁止中國電信(美洲)在美國運營。
2021年10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撤銷了中國電信(美洲)的經營許可,禁止其繼續在美國提供電信服務,理由是中國電信「受到中共政府的利用、影響和控制」。該禁令於2022年1月生效。
FCC主席羅森沃塞爾當時表示:「國家安全形勢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共國有運營商對我們的電信網絡安全構成了真正的威脅。」
2019年5月,FCC也投票否決了另一家中國電信巨頭——中國移動在美國提供服務的申請,理由也是中國移動容易受到中共的「利用、影響和控制」,威脅國家安全。
今年1月,FCC同樣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投票決定撤銷中國聯通在美運營授權。
菲國譴責中共南海擴張 小馬科斯下令寸土不讓
中共軍方近期對南海爭議海域的入侵增加,令菲律賓當局感到惱火。12月21日,菲律賓外交部發布聲明表示,嚴重關切中共在南中國海爭議區開發無人島的做法,並稱此舉違反了2016年的海牙仲裁結果。
根據法新社等媒體的報導,美國政府發佈的衛星圖像顯示,在有爭議的南海地區發現了新的中共人工島,還有配有挖掘機的中(共)國船隻在羣島上作業。此做法遭到菲律賓國防部的譴責,並稱此舉是侵犯菲律賓主權的「不可接受」行爲。
在11月份,中共海警船強行扣押了菲律賓海軍打撈上來的中(共)國火箭碎片,引發雙方對峙。菲律賓代理國防部長福斯蒂諾在衝突事件發生後說,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下達了明確的指令,要求軍方不放棄菲律賓的每一寸領土。
英國現多行業罷工潮 10萬護士走上街頭
由於通貨膨脹嚴重,英國發生了多個行業的大罷工,護士、郵政人員、教師、交通部門員工紛紛走上街頭。影響了民衆的上學、就醫和旅行安排,政府呼籲民衆重訂聖誕和新年計劃。
由於英國王室護理學院拒絕跟政府達成一份薪資協議,引發了該機構成立106年以來的首次歷史性大罷工。12月15日,多達10萬名護士紛紛走上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街頭。英國首相蘇納克的發言人說,衛生部長巴克萊表示,政府已經根據獨立的薪酬審查機構的建議,做出了加薪調整,不可能同意罷工者的要求。
英國鐵路、海事和運輸工人全國聯盟第二輪的罷工。預計12月23日和24日只有五分之一的火車運行,受影響的地區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
97歲前納粹集中營打字員 被判兩年緩刑
多家英文媒體報導指,曾爲納粹集中營指揮官工作的前祕書、97歲的德國老婦伊姆加.佛希納(Irmgard Furchner)被判有共謀罪。在她任職期間,曾經手10,500多人的致命集中營檔案。
12月20日,德國法院審理了佛希納的案件。法庭文件顯示,佛希納曾在年輕時擔任波蘭施圖特霍夫集中營的青少年速記打字員,於1943年至1945年在當地工作。雖然她是一名文職員工,但法官指出,她完全了解集中營裏發生的事情。
去年9月份,佛希納一度試圖潛逃,從居住的養老院前往地鐵站躲避。幾個小時之後,她在漢堡市落網,當即遭到拘留5天。由於在集中營工作時佛希納只有十多歲,她的案件被轉交給青少年法院審理。12月20日,佛希納在德國法庭遭到兩年徒刑的緩刑判決。
(人民報記者畢藤菲綜合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