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節義忘生死 這些古人留名青史(圖)
劉曉
2022年7月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封神演義》中有言:「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爲。」何爲忠孝,自不必多言,而節義則指節操與義行。義者,可指理義、道義、正義、公義,堅守這些「義」的行爲就是義行。
李綱善待齊王父女
隋唐時期名臣李綱,字文紀,慷慨有志節,每以忠義之士自名。他本名原爲李瑗,字子玉,年少時就崇尚高風亮節,在他讀過《後漢書.張綱傳》後,因仰慕張綱的爲人而改名爲李綱。
北周時,齊王宇文憲聘請李綱爲王府參軍。宇文憲遇害後,無人敢爲其收屍。李綱挺身而出,趕車將屍首載出安葬,還親自撫棺痛哭祭拜。時人稱其爲「義士」。
隋文帝時期,李綱擔任楊勇的太子洗馬。後來楊勇被廢太子之位,隋文帝嚴詞責備東宮官員,認爲他們沒有盡心輔佐。東宮官員沒有人敢反駁,唯有李綱說這並非是太子一個人的問題,因爲太子的天資跟普通人無異,如果讓賢良的人輔佐他就能從善,如果讓不正派的人誘導他就會向惡。隋文帝對李綱能說出這樣一番話深以爲奇,馬上任命他爲尚書右丞。
後來,當李綱聽說宇文憲的女兒孀居無所依靠,他就以齊王府故吏的身份給以資助。在八十五歲的李綱去世後,宇文憲的女兒披髮號哭,如同失去親人。
姚思廉挺身保代王
姚思廉是南北朝時期著名醫師姚僧垣的孫子,一生經歷三個朝代:陳朝、隋和唐。隋朝時曾擔任過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的侍讀。唐時,先授秦王府文學,貞觀初年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後拜散騎常侍,賜爵豐城縣男。
隋朝末年,李淵太原起兵後直取都城長安。彼時隋煬帝南下,鎮守長安的正是代王楊侑。唐軍攻入長安後,代王府僚屬都嚇得各自散去,唯有姚思廉不離代王左右。
唐軍要進入王府時,姚思廉大聲呵斥道:「唐公舉義本是爲匡復王室,卿等不得無禮於王。」衆兵將聽罷十分驚愕,又見姚思廉毫無懼色陪伴在代王身邊,心生敬佩,於是紛紛駐足,站立在大堂臺階之下。
不一會兒,李世民來到代王府,爲姚思廉的忠義所感,允許他扶着代王至順陽門。將代王送到順陽門後,姚思廉才哭泣着拜辭而去。目睹此事的人都很感慨,稱他爲「忠烈之士」。
李淵稱帝后,任命姚思廉爲秦王府文學。秦王李世民開文學府,招攬一些文武韜略、兼通文史的博學之士,姚思廉就是赫赫有名的「十八學士」之一。
秦王曾與人談論隋朝之事,在談到姚思廉挺身保護代王之舉時,不免感嘆道:「姚思廉面對利刃而顯示大節,即使在古人中也很罕見。」李世民爲此專程派人帶帛三百段賞賜給在洛陽的姚思廉,並附信說:「想節義之風,故有斯贈。」
秦王當上皇帝后,姚思廉對於政事「直言無隱」,時常提出諫議,太宗都會虛心接納。姚思廉去世後,太宗深爲悲傷,爲之輟朝一日,贈太常卿,諡號「康」,特准許葬於昭陵。
小小縣丞冒死爲太子收屍
武則天晚年,太子李重俊因不堪韋皇后、武三思等的迫害,與成王李千里等人在神龍三年發動兵變,殺死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史稱「重俊之變」。但不久士兵倒戈,李重俊被斬首。
李重俊遇害後,沒有人敢爲其收屍。對太子抱有深深同情的永和縣丞寧嘉勖冒死脫下衣服,包住李重俊的首級放聲痛哭。時人都贊寧嘉勖之高義。
韋皇后的親信大臣、同平章事宗楚客聽說後非常生氣,將寧嘉勖監禁,之後將其貶爲平興縣縣丞,不久又找了個由頭將其殺死。
唐隆之變後,睿宗再次登基。他下詔曰:「寧嘉勖能重視名節,其事蹟高於欒布、向朗。雖然他已歸於幽途,但仍令人覺得生氣凜然。他的忠義之心應予以追存嘉獎,可追贈爲永和縣縣令。」
盧奕守洛陽節操不改
盧弈,唐玄宗時官員,出身於范陽盧氏,是宰相盧懷慎之子。他眉目疏朗,腹大豐滿,寡慾,意志堅強,不喜歡車馬。他先後任京兆司錄參軍、鄠縣令、兵部郎中、給事中、御史中丞等。他爲官清明清廉,百姓稱道,其名聲不遜於他的父親和兄長盧奐。
安史之亂前,盧弈到洛陽任職,兼武部選事。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賊安祿山率兵攻打洛陽。在叛軍未到前,盧弈讓妻兒帶着官印從小路逃往長安,他自己則身穿朝服,坐在御史臺等待叛軍前來。
叛軍到後,盧弈歷數安祿山的罪狀,並說:「爲人臣,識忠與順耳,使不爲逆節,死無恨焉。」叛軍聞言皆愴然改容。盧弈隨後遇害。
唐肅宗後追贈其爲禮部尚書,諡號「貞烈」。
(參考資料:《大唐新語》、《舊唐書》)△
(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