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圖)
 
2023年1月13日發表
 
范家子孫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積德行善」的祖訓,范家的後代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

【人民報消息】人的福分與福氣到底從哪裏來呢?我們一起來分享三則傳統文化故事,或許從這些故事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範氏家族興旺八百年 宋朝名相范仲淹出身清寒,年輕時很窮,他決心將來若能出人頭地定要救濟貧苦者。後來他當了宰相,果然把俸祿拿出來購買義田,分給貧窮無田地的人耕作,還給他們提供飯食、衣服,凡是有婚喪嫁娶的還拿錢補貼他們。就這樣他用一人的收入養活三百多家鄉親。 范仲淹有一次在蘇州買了一處住宅,一位風水先生誇獎此屋風水極好,後代必出大官。范仲淹立刻把這個宅子捐出來改作學堂。因爲他想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孫都能出人頭地,比起一家獨自享福豈不更好!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範氏家族卻興旺了八百年。范仲淹四個兒子都德才兼備,當了宰相和大官。范家子孫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積德行善」的祖訓,范家的後代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 幾輩積德行善的陶家 陶澍,湖南安化縣人,是清代受道光皇帝重用的封疆大吏,曾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升監察御史。後在地方擔任過川東兵備道、山西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撫、江蘇巡撫等職。道光十年,詔加太子少保任兩江總督。陶澍爲官期間,理財辦案、賑災濟民、疏通河運、開拓海運、整頓鹽務、興助教育,既嚴治務實且政績卓越。其在歷史上的聲名近似林則徐。 清代梁恭辰在所編的《北東園筆錄》裏面,記載他閱覽《聞見錄》時所讀到的關於陶澍祖上幾代人積德行善的事蹟,因此感嘆「始知其積累之厚,不可不詳載之以勸後人雲」。 《北東園筆錄》中提到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積累過許多陰德。明朝時,鄉里自衛很嚴,有人抓住盜匪欲將其淹死,正遇上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經過。賊哀求:「公救我,我誓不復爲賊。」伯含公爲了給衆人有個交待,也擔心賊將來不能自食其力又復做賊,就贈給賊一條小船以作爲養家餬口的資本。伯含公一生施捨過八條小船以幫助別人,他幫助的人都改過向善。伯含公出門常帶一小筐,撿拾碎磁瓦礫以方便行路之人。 陶澍的曾祖文衡公也是一位有道德的長者,曾經有人趁着雪夜入他家裏盜米,他跟隨雪跡腳印走到賊家門前,發現賊是所認識的人,心裏體諒賊家的貧苦,默默地回到自己家裏,始終不提此事。三十年後,文衡公的夫人偶然對子孫講起這件事,但還是隱去了盜米人的姓名,不令人知道。有一次陶家的鄰里發生火災,文衡公的夫人以倉內所存的糧食救濟遭火災者。 陶澍的祖父寅亮公性情淡泊,少貪慾之心,因爲沒有經營,家道並不富裕。一天,寅亮公偶然走到江邊撿到錢財,等了一整天,看見一個人慌張跑來,面如土色,低頭在砂礫中尋找,非常悲慼的樣子。寅亮公問他,那人回答:「在外做工幾年沒有回家,家有老母親。今積累幾年錢財回來贍養母親卻全部丟失了,所以悲傷。」問他錢財的數目都能對上,就將錢財交還給其人。 那人非常感激,想分一半給寅亮公,寅亮公說:「我要是想分錢財,就不會等在這裏了。」笑着將那人送走。 福建傳言 無林不開榜 在《了凡四訓》中有一則故事:福建莆田縣林家,他們的長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常做粉團給窮人吃,只要有人要,從不厭倦。 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向她討六七個粉團,老太太每天都給他,一連三年都是這樣。 道士向她說:「我吃了妳三年的粉團,要怎麼樣報答妳呢?這樣吧,妳家後面有一塊寶地,妳將來死後葬在那裏,後代子孫當官的人數就會像一升芝麻那麼多。」 後來老太太去世,她的兒子依照仙人指定的地點埋葬,葬後第一代就有九人中進士,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很多。因此,福建有「無林不開榜」的傳言,意思是每次考試發榜,榜上準有林家人。△
 
分享:
 
人氣:59,02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