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人权问题难解 欧中峰会恐再成「聋人对话」?
2023年12月6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欧中峰会将于北京登场,是4年来双方领导人首次面对面交谈。然而除了长期以来的人权问题,还有愈见紧张的经贸和地缘政治问题,都使外界关注这次会议,会否再一次成为「聋人对话」(dialogue of the deaf)。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第24次欧中峰会将于周四(7日)在北京举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及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将和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及总理李强会面,是双方领导人自2019年后首次面对面的会议。
国际组织促欧盟就人权问题施压北京
会议前夕,国际人权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去信欧盟领导人,促请他们就人权问题向中方表明立场,明确指出若中共继续在国内外的镇压,欧盟就不可能如常和中共打交道,并将就反人类罪行及其它侵害人权的行为向其问责。
信函提到中共在新疆大规模囚禁维吾尔人及其他穆斯林、在西藏强行同化藏人,并在香港以《国安法》剥夺港人自由,更把国内的镇压伸延至境外,悬红通缉香港民主人士;而随著中共修订《反间谍法》,在华欧洲公民面对愈来愈大的风险。
信函更点名仍被中共监禁的欧洲公民桂民海、维吾尔学者伊力哈木,以及在会见欧盟代表途中被捕的中国维权律师余文生及其妻子许艳,呼吁欧盟领导人要求习近平释放他们及其他人权斗士。
北京吹和风: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
而北京则试图在峰会前夕释出善意,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强调,中方「高度重视」这次会晤,又形容欧洲和中国「是伙伴,不是对手」。
汪文斌说:「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中欧关系也面临新的机会与挑战。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方期待此次领导人会晤发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透过战略沟通增进理解互信。」
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日前表示,中方已解除大部分对立陶宛的经济抵制措施。
立陶宛在2021年允许台湾成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后,北京强烈反弹,向立陶宛产品祭出制裁。北京收回禁令,被视为峰会前缓和欧中关系之举。
欧中「冰河时期」难解冻
不过这股暖风,未必能让欧中关系「解冻」。《德国之声》直接以「冰河时期」形容当前的欧中关系,而当中最大的「障碍」,在于电动车补贴调查。
今年9月,冯德莱恩宣布将对中国进口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中共商务部反击,形容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
从电动车到「去风险」欧盟迟来的觉醒
而除了电动车,欧盟更剑指中共风力发电、医疗科技和太阳能设备的补贴。实际上,冯德莱恩今年3月虽明言不希望和中国在贸易上「脱钩」,却提出要「去风险化」(de-risking),致力在敏感产业领域减低对中国的依赖。
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香港及保安政策主管、汉堡大学法律博士候选人邝颂晴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虽然欧盟开始对中共在经贸上带来的风险觉醒,但在人权和地缘政治上,却远远不足。
邝颂晴说:「例如他们没有想过一旦台湾出现封锁或任何情况,应该怎样?他们好像没有做过任何风险评估,如果他们真的认真做评估的话,他们应该会发现台湾海峡一旦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 ,对于经济的损失是很巨大的,而不是他们一直只想到的半导体产业会出事。会经过台湾海峡的船只,它们的运输贸易怎么办?」
北约(NATO)前秘书长、丹麦前总理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也投书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认为欧盟领袖必须向中方表明,任何以武力改变台湾现状的企图,都将付出巨大代价。
欧洲对中共变得现实 峰会成果不乐观
去年的欧中峰会以视像形式举行后,欧盟外长博雷利(Josep Borrell)曾以「聋人对话」(dialogue of the deaf)形容和中共的会议,表示中方不愿意讨论乌克兰和人权等问题,「只想讨论正面话题」。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亚洲计划资深研究员巴尔金(Noah Barkin)撰文表示,习近平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上的演说,曾使欧洲以为他是自由贸易的捍卫者,然而自2019年起,随著中共在经济上大搞「国进民退」,打压新疆和香港,到其后强行「清零」,以至和普京称兄道弟,都使欧洲对中共改观,对中共的态度也变得现实。
他更引述欧盟中人,表示欧盟将在峰会提出许多要求,但并不期望会有许多收获。即将举行的欧中峰会,会否再一次沦为「聋人对话」?欧盟官员和专家,或早已了然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