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元買房 第一批去鶴崗的年輕人現在怎樣(視頻)
砍柴書院
【人民報消息】2019年,一篇《流浪到鶴崗,我五萬塊買了套房》的文章在網上爆火。鶴崗,這個東北小城市也隨之火了起來,被更多人所熟知。很多年輕人,像去網紅打卡地一樣,帶着美好的憧憬湧進了鶴崗,讓這個原本寂寂無名的小城突然「活」了過來。
北上廣一平方兩三萬的起步價,在鶴崗卻可以買套房。強烈的對比之下,無數年輕人紛紛「丟盔棄甲」,向大城市說聲再見。一時間,去鶴崗買房,成了一種潮流。鶴崗成了年輕人的詩與遠方,更成了躺平者的天堂。
但「天堂」到底咋樣,只有去了才知道。
於是,在通往鶴崗的道路上,有人奔赴,有人撤離。現實就那麼赤裸裸地擺在眼前,他們不得不做出新的選擇……
「在鶴崗,5萬元買房」,類似的新聞頭條,撩撥着每一個想逃離大城市的年輕人的心。
故事一
29歲的陳瓊沒能抵擋住這波誘惑。她是典型的「大城市逃離者」,離開快節奏的北京,想尋得一處世外桃源,過悠然自得的生活。最好是房價低與消費低,解放過重的物慾。這是陳瓊對鶴崗的期望,也是對另一種生活的嚮往。
房子果真只要4萬元,花5萬元裝修一下,就輕鬆擁有了一個90平米的房子,一個溫馨妥帖的家。在一個屬於自己的屋檐下,開始簡單浪漫的小日子,光想想都會讓人嘴角上揚。
安頓好一切,陳瓊滿心歡喜去找工作。不料,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她在北京是一名珠寶店的銷售員,雖然買不起房子,但工資七八千,趕上節日上萬也是有的。獎金和提成制度非常透明,該繳納的社保一樣都不少。
可在鶴崗,找了一圈下來,都沒有合適的工作。當地人都在擠破頭地考公,競爭幾個爲數不多的崗位。由於勞動力過剩,工資並不高。
爲了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陳瓊只好在一家服裝店做導購。工資只有1800元,獎金、提成等都沒有任何標準,發不發全看老闆心情,就連保險也是她多次提醒,和老闆據理力爭才給交上的。
心裏的落差可想而知,同樣的工作時長,工資卻只有以前的零頭。即使住在自己的房子裏,過着捉襟見肘的日子,也不會有多少歡聲笑語。與老闆背道而馳的理念,使她倍感無力,感覺上班的每一天都在煎熬。
此時,她已經心灰意冷,美麗的夢早已破滅。終於在和老闆吵了最後一架後,摔門而出,迅速收拾好行李,準備回北京。興致勃勃地來,灰心喪氣地走。來的時候是腦子一熱,走的時候卻是深思熟慮。
在鶴崗生活了大半年後,陳瓊又逃回了自己熟悉的北京。原因很簡單,沒有一份好工作,房價再低也是白扯。她甚至說:「在大城市感受壓力,要比在小市場無所事事更有價值。」
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在爲一套房子努力,而這一切在鶴崗卻可以輕鬆擁有。可有了房子,就真的能過上理想的生活嗎?顯然不是。
故事二
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鶴崗買房的人,女性明顯要多於男性。每個女孩都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而這一切,在鶴崗都能實現,她們可以輕易拿到寫着自己名字的房本。
靜靜就是這樣一個女孩,被鶴崗的房價深深誘惑住。她之前有過一段婚姻,離異後房子「還給」前夫,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當她知道自己也有能力買一套房時,簡直是興奮無比,誰也勸不住。
2021年,她和現任男朋友帶着所有家當,從溫州自駕3000公里來到了鶴崗,開啓了以爲美好的新生活。
詩和遠方,彷彿就在眼前。但不管到哪兒,首先都得解決生計問題。
既然工作不好找,他們就在街上擺攤,無奈收入寥寥,還不夠生活。後來,他們乾脆做起了義烏小商品批發,對於溫州人來說,這是他們熟悉的行業,自然輕車熟路。
剛開始生意還可以,但很快他們就迎來了沉重的打擊。東北的天氣10月份就冷了,11月份就下大雪了,而這樣的天氣直接決定了物流的速度。可能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很難想象,江浙滬一兩天能到的快遞,到了黑龍江得四五天,乃至一個星期。
屋漏偏逢連夜雨,大雪加上疫情的影響,東北的快遞直接放緩到了10天左右。這對做電商的人來說,幾乎就是斷送了生意。由於快遞延遲,很多顧客退款不退貨,再加上有些貨品是找義務倉庫代發的,從源頭上就沒有把好關。
這兩方面的壓力,迫使靜靜不得不以失敗草草收場。
線上生意做不了,他們又轉戰實體餐飲,開了家火鍋店。生意依然不盡人意,慘淡的流水維持了不到兩個月,火鍋店就關門歇業了。
靜靜在短短几個月的創業中,從線上到線下,不僅沒賺到一分錢,前後反而虧損了十幾萬。
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創業,依然交不起鶴崗的暖氣費。他們沒能熬過這個冬天,只能收拾行李,匆忙離開鶴崗,留下一聲嘆息。
許康是湖北荊州人,1992出生,14歲就開始外出打工了。當時,他在拉薩一家火鍋店,做後廚切配工作。他在拉薩「漂」了6年,雖然也算稍微穩定了,可要想在拉薩買套房,那是他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
同樣,在老家買房,他依然沒有那個實力。此時,鶴崗的出現,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個燈塔,讓他欲罷不能。
2019年11月,許康從拉薩坐火車到西安,轉飛機到哈爾濱,再轉火車到鶴崗,5000多公里的路程顛簸,他心裏卻美滋滋的。因爲自己奔赴的不是鶴崗,是一種歸宿,是一個家。
更瘋狂的是,許康僅僅看了一套房子就決定買了,雖然那是一個「老破小」,房齡超過10年,沒有電梯,只有47平方的小房子。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花3萬元買了下來。「才3萬元的房子,還要啥自行車。」
拿到房本,他忍不住自拍一張,感慨道:「人生26年了,終於有一套自己的房了,不管這房子怎麼樣。有套自己的房子,看着本子上寫的自己的名字,才知道房子對自己多麼重要。」
帶着買房的興奮,他安心回到了拉薩。新年伊始,疫情襲來,各行業都受到嚴重的衝擊,餐飲業首當其衝。火鍋店禁止營業,許康丟了工作,也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銀行卡餘額只有一塊錢。
迫於無奈,他準備賣掉鶴崗的房子。可掛到中介才發現,他的房子貶值得很快。他急於變現,就想能賣到2.5萬也行,自己損失一點,儘快出手。但看房的人越來越少,直到一個月後,才等來第一位買家。相互拉扯之下,最後的成交價又跌了3千,只有2.2萬元。
前後不過幾個月的時間,許康因爲房子就損失了8千元,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血虧。但他別無選擇,因爲在鶴崗,房子最不保值。
買房一時爽,賣房火葬場。
從這個角度看,鶴崗表面是天堂,實則是陷阱。許康的兩次鶴崗之行,如今看來是瞎忙活。那本房本,除了帶來虧損,並沒有給他帶來家的感覺。
這是最讓人無可奈何的地方:有了房子就有了保障,只是一個僞命題。擁有鶴崗的房子,並不等同於擁有家的溫馨。
故事四
如此看來,鶴崗並不是烏托邦,在大城市躺不平的人,在鶴崗依然躺不平。鶴崗只是提供人生的可能性,並不對結果負責。
比如1.5萬買房,火遍全網的那個女孩,她是插畫師,屬於自由職業者,在哪兒工作,她的收入都不會受影響。她的生活狀態是:白天睡覺,晚上畫畫,靠外賣生活。不管在哪兒,她都是這種生活方式,來鶴崗也不是爲了放鬆。
這才是鶴崗最有意思的地方:有人來躺平,結果灰溜溜地走了。還有人來鶴崗,是爲了更好地打拼事業。
房地產自媒體人小智說得好,「如果你在上海是上海節奏,在鶴崗是鶴崗節奏,那你在哪兒都賺不到錢。」他在鶴崗擺脫了鶴崗節奏,以房市作爲創作素材,開啓了自己的事業。
故事五
30歲的單親媽媽李雨菡則是帶着兩個孩子在鶴崗重獲新生。
來鶴崗後,她面試過汽車銷售,想去商場看檔口,最後因爲和接送孩子時間起來衝突,搞得身心疲憊。機緣巧合之下,她開起了直播,講自己在鶴崗買房的故事,短短9天就漲了近一萬粉。自媒體從業者雖然在鶴崗工作不受影響,但爲了賺錢,他們比之前更拼命,更內卷。
鶴崗是低房價的天堂不假,但絕不是「躺平者」的天堂。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鶴崗,賣出去的房子中,真正定居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別以爲大城市才有「淘汰機制」,鶴崗也有。
機遇和挑戰並存,福利與壓力相依。
在大城市,雖然容易獲得相對的高薪工作,但高房價高消費把人壓得喘不過氣。鶴崗剛好反過來了,房子成了白菜價,可很多人去了卻只能吃白菜。就看你如何選擇。
如果有些積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只是想過上簡單樸素的生活。那麼,鶴崗的低房價你值得擁有。
如果又想「躺平」,又沒有穩定收入,只想靠買房給自己安全感,那麼鶴崗就只能是一劑心理安慰劑。低價房的作用充其量只是個「大玩具」。對於在大城市買不起的房的年輕人,用僅有的積蓄買個不中看也不中用的玩具,代價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不管選擇哪個城市,都是爲了更好地生活。鶴崗的「繁華景象」,對於很多人來說,它只適合在熱搜上展示,不適合在現實中居住。
有句老話在這裏雖爛俗,卻再現實不過了,那就是——天下,絕沒有免費的午餐。△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6/28/7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