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一个新词“规模性返乡”近日成为热点。背景是什么? 今年冬季,多个省份陆续出现提前返乡现象,这一趋势明显早于往年。从数据来看,这并不是“情绪化”判断,而是有实证依据的结构压力外溢。 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 一、提前返乡的信号:就业结构已经在降温 1. 制造业 PMI:连续低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制造业PMI自2023年开始多次落入收缩区间(<50)。 ·2024年与2025年多月的制造业PMI均处于“49 区间”上下震荡。 制造业是吸纳农民工的主导行业(占比约45%)。 PMI 的持续弱势意味著——岗位扩张动力不足。 2. 企业用工需求:官方数据下行 根据人社部《2024年三季度全国“求人倍率”》: ·求人倍率(岗位/求职者)= 1.03 ·连续多个季度下降(2022年Q1为1.56) 求人倍率下降说明:每个人头对应的岗位数量在减少。 3. 服务业恢复不均衡:客流数据很明确 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公开数据显示: ·2024年暑期/黄金周客流明显恢复 ·但10月后服务业恢复力度放缓 ·多地餐饮、零售行业进入“淡季提早” 服务业吸纳农民工的占比超过50%。 服务业季节性下滑 → 再叠加制造业趋弱 → 劳动力流出城市的趋势增强。 二、返乡潮规模:地方统计给出明显信号 虽然全国层面的“提前返乡”数据不会公开,但各地已有可观察线索: 湖南省衡阳县(地方发布) ·预计返乡人数:18.3 万人 ·其中4 万+“未返岗” 地方发布中的“返乡 — 未返岗比率”非常直观。 如按类似规律扩展到中西部劳务输出地,压力不容小觑。 三、为何返乡后“难以留下”?乡村吸纳能力用数据解释更清楚 1. 农村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 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农业农村部的数据: ·全国就业人口中,一产占比:23%(但这一占比逐年下降) ·农村“本地非农产业”就业占比仍不足20% 这说明: 农村产业本身难以吸纳新增劳动力。 2. 农村收入结构:务工收入是最重要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农村居民收入构成》: ·务工收入占比 45.2% ·经营净收入占比 35.5% ·其余为转移性收入 也就是说,乡村家庭几乎一半收入来自在城市务工。 当城市收入减少,农村无法接住这一“缺口”。 3.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vs 城镇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9,000元/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1,000元/年 差距仍为2.3倍。 返乡=收入显著下降,是结构性事实。 四、“春节后返岗”曾是规律,但规律正在松动 国家统计局历年农民工监测报告: 2015–2019:返岗率高达96–98% 2021–2023:返岗率逐年下降到92–94% 下降的原因包括: ·制造业订单减少 ·建筑业周期明显回落 ·服务业波动加剧 ·青年群体岗位竞争加大 返岗率下降说明:提前返乡后“未返岗”的群体正在扩大。 五、结构性压力的“实证三角” 用数据梳理后,我们会看到三条清晰的逻辑链: 1.城市:岗位增长放缓 ·制造业 PMI 多月位于收缩区 ·求人倍率下降到 1.03 ·服务业恢复不均衡 → 推动提前返乡 2. 乡村:产业承接能力不足 ·务工收入占农村收入 45% ·本地非农产业占比不足 20% ·农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的 1/2.5 → “返乡不等于就业” 3.全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 ·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老龄化加速 ·劳动力需求转向高技能岗位 → 低技能岗位减少,高技能岗位未完全补上 → 劳动力处于结构性“夹层焦虑” 六、真正的危机,不是“返乡”,而是“返贫” 提前返乡=城市风险外溢 返岗困难=农村吸纳乏力 收入下降=家庭承压上升 结构性矛盾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家庭现金流紧张 务工收入减少→农村家庭的最主要现金流来源下降。 2. 城乡双向承压 城市不扩岗,农村不增收。 3. 中等教育与低技能人群受影响最大 他们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默默贡献者、产业受益者,如今岗位波动对他们伤害最大。 七、长远来看,这是一场“结构性转折” 以实证数据为基础,可以看到: 1. 城市就业结构在转型 中低端岗位减少,高技能岗位增加,但匹配度不足。 2. 乡村产业仍需补课 农业现代化、乡村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 3. 保障体系需要衔接 流动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缺乏制度化的“缓冲区”。 八、结语:返乡潮是一面镜子 它表明: 中国经济从黄金增长迈向“结构调整阶段”的深层信号。 当城市岗位收缩、乡村产业未起、社会保障不够稳固时,提前返乡就成为一种“用脚投票”的现实选择。 因此,我们看懂返乡潮,就能看懂: ·城乡差距的新变化 ·就业结构的新压力 ·产业升级的真实进度 ——这,正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最值得关注的风向标。 (转自“云上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