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两年内,美国将不再需要中国稀土。”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韩国的发言,震惊了世界,这是夸口吗? 一、从地缘到智源:美国的双线突围 我们看到,稀土大战的确给了美国一闷棍。而在川习会结束后的48小时内,华盛顿几乎同时在三个方向展开行动: 1、地缘突围——加速北极战略布局。 格陵兰岛,这块被冰雪覆盖的孤岛,如今被美国视为“未来的稀土粮仓”。 地质调查显示,格陵兰拥有世界前五的稀土储量,且品位极高、放射性低。 五角大楼与丹麦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美国企业已进驻南格陵兰的Kvanefjeld矿区。 北极的“资源冷战”已悄然开始。 2、联盟突围——巩固亚太矿业三角。 从东京到堪培拉,川普政府构建的“美日澳稀土联盟”正进入落地期。 澳洲供矿,日本精炼,美国造市。 再加上格陵兰的北极支点,一个从北极到南太平洋的资源弧线,正成为自由世界的“能源长城”。 3、智源突围——一项可能改写世界的科学突破。 地缘不如智缘!地缘角力最终取决于“有用知识”的PK。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研发出一种基于“人工膜通道”的稀土分离技术。这是一种模仿生物细胞膜的“智能通道”,能够精准识别并筛选稀土离子。 传统工艺需要上百道化学萃取,耗时、污染且成本高;而新技术通过“离子尺寸与电荷识别”,可在数小时内完成相同分离,效率提升几十倍。 旧时代:化学萃取→“炼丹式”操作,上百道步骤。 新时代:人工膜通道→“神经网路式”分离,一次完成。 旧时代:人类从矿石中提取稀土,就像炼金术士在雾中摸索,一百道工序、一百种试剂,既昂贵又肮脏。 新时代:科学家造出了一层“有生命的膜”,它懂得识别元素的性格,让想要的离子通过,不该来的被拒之门外。 短短几小时,它完成了过去几天几夜的工作。 这是从“炼金术”走向“生命智慧”的跨越,也是从化工文明迈入生物智能文明的一步。这项成果被《自然》(Nature)评为“可能改变全球供应链的颠覆性创新”。 二、“有用知识”的力量:文明转化的真正引擎 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曾指出: “增长的真正动力,不是资本或资源,而是有用知识(Useful Knowledge)的积累与传播。” 所谓“有用知识”,就是能被制度吸纳、被市场转化、被技术放大的知识。 它不仅是一种科学发现,更是一种文明性增长能力。 过去,中国凭借资源与规模赢得稀土之战; 如今,美国与盟友正以“有用知识”、结盟等发起反击。 当人工膜通道技术问世时,它所撬动的不只是工艺革新,更是全球权力结构的重组: 资源再也不是唯一壁垒; 技术让原料成为可替代的商品; 知识成为真正的稀土。 这正是“文明性增长”的核心逻辑:从“资源文明”走向“知识文明”。 三、地缘的终结:稀土不再“稀” 稀土之所以被称为“稀”,并非因为稀少,而是因为难提炼、难替代、难循环。 但一旦膜分离、回收与替代材料技术突破,“稀土”将不再“稀”,它的地缘魔力也随之消解。 格陵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内华达……所有被边缘化的资源国,都可能在技术赋能下重返世界舞台。 这预示著: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拥有更多矿,而是谁拥有更聪明的知识结构。 四、从“资源陷阱”到“知识自由”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工业时代的一张王牌。 但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外生力量依赖”的增长模式。 然而,当这种模式遇到“内生创新文明”,我们看到其优势是有限的,且在时间的长河中,必然被取代。 换言之,真正决定稀土大战结局的,不是谁有自然的矿,而是谁有“思想市场”。 五、结语:在不确定的世界看到文明性增长的确定意义 或许,我们并不能真正确定,在未来两年内,美国是否确实能在资源意义上摆脱中国的稀土,但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我们仍看到确定性: 那就是文明性增长具有的强大力量。 也因此,作为自然资源的稀土的战略重要性一定会不断降低,因为——人类文明性增长正在靠知识摆脱资源依赖的枷锁! 格陵兰的冰原,德州的实验室,它们指向同一个方向:力量的源头,正在从地下的资源转向地上的头脑。 正如我常说的: “文明的真正转化,不在矿石,而在心智;不在地表的丰富,而在思想的自由。” 稀土之战的终局,或许也不在谁赢谁输,而在于谁能更好地保障:从资源到知识的文明跃迁与增长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