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當今大陸黨文化社會環境中,官場的官員們不僅個個貪污腐化,人與人之間還勾心鬥角,為金錢與權力相互傾軋,假公濟私、公器私用,亂象猖獗。反觀數千年傳統古人,為官清廉、德位相配的人比比皆是,道德風範師表天下。這裡講幾個小故事。 故事一:趙抃與範鎮兩人都是宋仁宗時期的進士,同朝為官,因為在朝廷議政時兩人意見不同而相互產生怨恨。等到王安石當宰相的時候,王安石因記恨範鎮曾向皇帝揭發過自己的過失,就趁皇帝問他範鎮為人如何時,對皇帝說:「趙抃最清楚範鎮的為人。」 於是皇上召來趙抃詢問範鎮此人如何,趙抃嚴肅地說:「範鎮是忠臣。」皇上追問:「何以得知他是忠臣呢?」趙抃說:「仁宗皇帝身體有恙的時候,範鎮最先請求仁宗立儲以安定社稷,安撫民心,範鎮前後上書十九次,等候皇上批示等後了一百天,頭髮胡須都等白了,如果不是忠臣是做不到的啊。」王安石事後責怪趙抃說:「你不是和範鎮有過節嗎?怎麼在人君面前說他好話呀?」趙抃說:「我和範鎮是私人恩怨,怎能因與人有私隙而不顧公道呢?」 趙抃既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的「鐵面禦史」,也是善於治理地方的清官能吏。他在治理蜀地時,為吏清正,以身作則,德法並治,一掃蜀地奢靡之風,深受民眾稱道。 故事二:孔翊在洛陽當縣令的時候,很多人私下托他辦事,謀個職位、講個人情甚麼的。孔翊就在縣府門前放了一個火爐,專門用來當眾焚燒要他辦事的那些信件。他告示天下:「縣令和百姓最為接近,官場上難免會有人找我行個方便辦事。我如果照辦,百姓就會受損;如果不照辦的話,對方就會怨恨我。我想到只有在信箋不拆開前,就把它們放在這爐子裡焚燒了。這樣,我也不知道是誰托我辦事,更不知道托我辦甚麼事。別人也不至於多記恨了。事情的是非曲直當以天下蒼生利益為準繩,公共事務由國家法律來評判,我不能假公濟私,以私廢公啊。」這就是孔翊絕書的故事。《藝文類聚》卷五十引《華陽國志》中記載:「趙琰為青州刺史,有貴要屬托,琰於廳事前置大器盛水,發書,悉投置水中,無有所報。」講的也是置水之清這一類的事情。 孔翊為官正值清廉也為他贏得善報,他的兒子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 故事三:這個案例則是一個令人警示的反面故事。清朝時期,六合縣有個風水師叫仰思忠,精通堪輿之術。有一次,他為一位已故的縣令選一處下葬風水寶地,正在尋找龍脈結穴處的時候,天突降大雨,他只好掃興下山。當晚,他在夢中夢見神明告訴他說:「這塊風水寶地不能給這個人,因為他在擔任考官的時候,收了三個舉人的錢財,最後讓三人考中,他很快會受到陰禍報應。如果將此塊寶地給他的會,是要違反天意的。」 仰思忠醒來後,決定接受神明的夢中告誡,他找了個理由就把找風水寶地的事情推掉了。不久,已故縣令家族果然出事了。後人因一塊房地產而和別人打官司,麻煩纏身,還沒等把先人下葬到寶地呢,家道就破敗了。 △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