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暫免科技產品關稅:壓力妥協還是既定策略?
鄭俠
【人民報消息】2025年4月9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75個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暫緩90天,稅率降至10%,但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升至145%。隨後,4月12日,白宮進一步宣布,智能手機、電腦、半導體設備等科技產品獲關稅豁免,僅對非美國成分徵收10%關稅。此舉引發市場熱議,因科技產品多從中國進口,豁免似乎與川普對華強硬立場相悖。與此同時,美股此前因關稅衝擊蒸發6兆美元市值,債市收益率飆升,美元兌日元與瑞郎跌至六個月低點。4月9日關稅暫緩公布後,美股迎「大奇跡日」,標普500飆升9.5%。川普此舉是迫於市場壓力妥協,還是其談判策略的一部分?
川普暫免科技產品關稅的決定,表面看是對市場動盪的回應,但更可能是其精心設計的談判策略之一。首先,市場壓力確實存在。4月初,川普宣布對全球徵收10%至50%關稅,中國首當其衝,稅率達34%,隨後升至145%。此舉引發美股暴跌,4月3日標普500單日跌幅近5%,債市因投資者拋售美國國債而動盪,美元兌安全貨幣走弱。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等商界領袖公開反對,警告關稅將推高物價並傷害消費者。科技產品作為美國消費核心,關稅若波及蘋果、三星等企業,可能引發通脹與失業危機,動搖川普的經濟承諾。4月9日市場反彈顯示,投資者對關稅減壓極為敏感,川普不可能無視這一現實。
然而,將此舉單純視為妥協未免過於簡單。川普的貿易戰從未以短期市場穩定為唯一目標,其核心是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特別是壓制中國經濟影響力。財長斯科特·貝森特4月9日表示,暫緩關稅是「川普既定策略」,旨在「引誘中國陷入不利位置」同時拉攏盟友。事實上,川普對75國降稅並給予90天談判期,成功分化對手,日本(24%降至10%)、歐盟(20%降至10%)等迅速表達談判意願,而中國因報復性關稅(125%)被孤立。科技產品豁免進一步強化這一策略:這些產品多由美國企業(如蘋果)在中國組裝,豁免減輕了美國企業與消費者的負擔,卻未直接惠及中國製造業,因關稅仍針對「非美國成分」。這顯示川普試圖在保護美國利益的同時,維繫對華壓力。
從談判策略看,川普的手法與其首任期如出一轍。2018年,他對中國徵收關稅最終促成第一階段協議;對墨西哥與加拿大的關稅威脅則催生USMCA協定。此次科技豁免可視為類似「胡蘿蔔與大棒」戰術:通過減輕盟友與美國企業的焦慮,換取談判桌上的主動權。X平台上,有人指出豁免「變相鼓勵企業將供應鏈轉回美國」,這與川普「製造業回流」的長期目標一致。白宮經濟顧問斯蒂芬·米蘭4月2日提出「馬阿拉歌莊園協定」設想,欲重塑美元主導的全球經濟秩序,科技豁免或為此鋪路,確保美國科技巨頭在談判中保持競爭力。
儘管如此,川普的策略並非無懈可擊。市場動盪暴露了關稅政策的風險,消費者對價格上漲的恐懼可能削弱其民意支持。中國雖經濟脆弱,但其「不再回應」關稅升級的表態顯示拖延意圖,可能通過內需刺激或非關稅報復(如限制稀土出口)應對。若90天談判無果,川普恐難再次加碼關稅,否則將引發更大市場反彈。此外,科技豁免雖緩解短期壓力,卻可能讓盟友誤以為美國立場軟化,降低談判緊迫感。
川普暫免科技產品關稅並非單純的市場壓力妥協,而是其談判策略的延伸。他通過減輕盟友與美國企業的負擔,分化對手並孤立中國,試圖在全球貿易談判中占據主導。然而,市場動盪與中共的強硬反制顯示,這場博弈充滿變數。未來90天,川普需平衡國內經濟與國際壓力,若談判順利,可能促成有利美國的新貿易協定;若失敗,關稅戰升級恐拖累全球經濟。川普的自信或許源於對中國弱點的洞察,但能否將策略轉化為實質勝利,仍需時間檢驗。 △
(人民報首發)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4/14/90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