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我们没有与伊朗开战,而是与伊朗的核计划开战。” ——美国副总统 J.D. 万斯(J.D. Vance) 在2025年6月21日午夜“铁锤”轰鸣之后,世界陷入一片震惊。三大伊朗核设施遭精准摧毁,美军技术与战略的组合拳令人目不暇接。 一、“不是打伊朗,是打核计划”——定义战争,塑造认知 万斯在第一时间接受ABC专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不,我们没有与伊朗开战,我们是与伊朗的核计划开战。” 这句话,不只是一次语义上的辩解,更是一场战略层级的“认知修辞”。 他将美国的军事打击限定在三个维度内: 不是攻击国家:未触及伊朗主权本体; 不是攻击人民:无民用目标被锁定; 不是全面动武:军事目标严格限定在三个地下核设施。 这三点,为“午夜铁锤”行动赋予了明确的“精确打击、有限目标”的政治定义。 二、从鹰派到桥梁:万斯的新保守主义转向 这次表态,不仅是万斯为川普“擦枪口”,更是他为自己打造“保守现实主义外交”的标识—— 坚定反核,不走极端; 目标清晰,避免扩战; 预备对话,不放弃强硬。 这是与冷战时代“以压促和”、与小布什时代“先发制人”的不完全国策划清晰切割,也是对川普政府“有拳头,也留回旋”的风格延续。 他不是在为冲突辩护,而是在为谈判铺桥。 “我们不寻求政权更迭,而寻求一个长期解决方案。” 在一片战火中,这种语调令人印象深刻。 三、配合与区隔:卢比奥的“双重信号” 同时,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也发声,强调三点: 我们仍愿对话:即便空袭后数小时,美国仍不封死外交之门; 民用可以,武器不行:伊朗可发展核能,但不可浓缩铀; 若报复,将自食其果:这是对伊朗最严厉的警告。 卢比奥的话,是对万斯的外交铺垫的“鹰派补强”——一唱一和,一冷一热,形成了经典的“胡萝卜与大棒”配合战略。 而他们共同的基调是: 我们并非要推翻你,而是要阻止你越过那条红线。 这条红线,叫:伊朗核武。 四、信仰透视:为何“核计划”是美国的神学红线? 从圣经保守主义的角度看,“午夜铁锤”的出击与万斯的说法背后,隐藏著一场深层的价值博弈: 伊朗核计划背后,是一个以伊玛目政治为核心的末世政权,其宣称目标是“消灭以色列”,并推动世界“伊斯兰化”。 美国与以色列联手出击,不仅仅是出于国家安全,更是文明防御与信仰冲突的延长线。 圣经中上帝对亚伯拉罕之约明确指出:“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世纪12:3) 伊朗政权若拥有核武,其第一个瞄准对象是以色列; 若不能阻止其核化,下一场中东浩劫将非美国所能掌控。 五、结语:是战争?是警告?还是“认知战的第二幕”? 万斯的表态是冷静,是清晰,是策略性的克制; 卢比奥的警告是强硬,是锋利,是必要的震慑。 但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不是他们的发言,而是伊朗下一步的选择。 若德黑兰仍执迷不悟,“第二锤”是否落下,就看信号是否听懂。 美国,可能没有与伊朗开战—— 但毫无疑问,他们已对对方的“认知”发起了最猛烈的宣战。△ (转自“云上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