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
程曦報導)作家、記者、政治活動家蘇曉康近日發表文章提到,坊間劉闖習近平被元老逼宮,習家軍大崩潰,北戴河會議能否開成,雖然真假難辨,但北京政局不穩已經是事實,應該要思考「習後」時代了。
蘇曉康認爲,軍隊國家化是當下中國巨變前夜,最關鍵性、無可迴避的一個要害。他回顧六四前夕的發生的「七上將聯署反對戒嚴信」之事,並引述吳仁華所著《八九天安門事件逐日大事記》記載如下:
葉飛、張愛萍、蕭克、楊得志、陳再道、李聚奎、宋時輪七位上將公開致信戒嚴部隊指揮部和中央軍委,呼籲軍隊不能鎮壓民眾。全文如下:
「首都戒嚴部隊指揮部並轉中央軍委:鑑於當前事態極其嚴重,我們以老軍人的名義,向你們提出如下要求:人民軍隊是屬於人民的軍隊,不能同人民對立,更不能殺死人民,絕對不能向人民開槍,絕對不能製造流血事件。為了避免事態進一步發展,軍隊不要進城。(簽名)1989年5月21日。」
然而更重要的,是鄧小平如何化解這次「兵諫」?吳仁華記錄:
《七上將上書》被印成傳單廣泛散發,造成很大影響。就在他們發出聯名信的第二天,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刊登聶榮臻、徐向前兩位老帥答覆中國科技大學部分學生的講話稱:「戒嚴部隊絕不是針對學生來的,希望同學們不要聽信謠言盡快返校復課。」以元帥壓上將,消除七上將上書事件影響的用意,顯露無遺。
在反對戒嚴七上將中,張愛萍、蕭克、楊得志、宋時輪四人是中顧委常委。 5月26日,中顧委主任陳雲主持召開中顧委常委會,號召老同志支持戒嚴。 27位常委中,張愛萍、李一氓、李德生、黃華、程子華等5人「因病因事」請假。 《八九天安門事件逐日大事記》稱,他們因對戒嚴和處置趙紫陽的做法有意見而請假。這句敘述有誤,程子華不反對戒嚴。
《人民日報》當時報道這個會議時特別提到,請假的程子華「給會議打來電話,表示堅決擁護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制止動亂的正確決策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
李鵬《六四日記》記載,蕭克、楊得志在會上解釋了上書事件。蕭克說:「我同意陳雲同志的講話,擁護以鄧小平同志為首的領導集體。我相信公安幹警和武警是可以維持秩序的。所以,我對軍隊進京有保留,擔心發生流血事件,所以,我在七人聯名信上簽了名。」楊得志則說:「外邊所傳七人寫信是這樣的:那幾天情況非常緊張,軍隊受阻,一旦出現流血事件,恐怕更不好辦。因此,我們七人聯名給戒嚴部隊寫了封信,請他們轉給中央。這封信本是寫給中央的,不知怎麼搞到社會上去了。」
據《中國「六四」真相》(英文版為《天安門文件》)稱,收到這些上將的信件後,鄧小平、楊尚昆要求楊白冰、遲浩田等立即分頭登門拜訪,向上將說明情況,楊尚昆還專門給蕭克、楊得志等打了電話。上將上書之事及時平息。
蘇曉康對整個事件進行了梳理:
1、以元帥壓上將,實際上是借元帥之口行騙:「戒嚴部隊絕不是針對學生」,說明在「黨指揮槍」的結構下,兩個元帥僅是木偶而已;
2、蕭克、楊得志的事後解釋,但並未改變初衷。
3、將軍們明顯地都不敢跟中央「對著幹」。
但是,「七上將」事件的含義是:
1、解放軍鎮壓老百姓,天理難容,這個「天理」普遍存在於解放軍高級將領的心中,這是中共再一次「動刀子」的一個巨大障礙;
2、軍隊也曾「抗命」,如38軍,但是「黨指揮槍」的結構,令解放軍最終背上「屠殺」罪名,解道唯有「軍隊國家化」一途,即軍隊不為任何一個黨派所指揮;
3、軍隊國家化,不能指望高級將領的良知,而必須走憲政的道路,寫進憲法裡才有保證。
今天的困境。蘇曉康曾採訪中共前海軍中校姚誠,他說:
習近平上台後對軍隊的體制編制進行的重大調整,實際上也暴露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從體制編製的調整上來看,七大軍區變成了五大戰區,戰區應該是處於戰爭狀態下的稱謂。
既然是戰區,就應該有參戰的主體雙方,軍隊是這個主體的一方,那另一方是誰?應該說中國大陸目前是處於和平時期,那只能理解為手無寸鐵的百姓是解放軍的作戰對象?
蘇曉康分析,從維穩費超過軍費這個現象也能看的出來,中共對鎮壓國內反對派的重視程度也超過了國防的程度。
他認爲,實際上戰區只是軍委的一個前線指揮所,除了作戰指揮權外,一切權力盡失,這才是習撤銷軍區,成立戰區的真正目的。
實際上,習近平通過「軍區改戰區」,而「杯酒釋兵權」,解構了解放軍的舊結構,從而消除了對他的威脅?但是他達到了控制軍隊的目的?大變來臨,這支軍隊聽他的指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