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他们被疼爱了,社会痛苦却在继续
——旧闻评论|报告,董小姐软著陆
【人民报消息】国家卫健委领衔的调查组公开了董小姐一事的报告,对19个人处以党纪政纪处分,其中看起来处分最重的是董小姐的姑姑班晓娟教授。涉及到一个已退休院士,说是批评了一下。整体看,罚酒19杯,不喝也得喝,因为喝完事了拂尘去。
舆论对这个报告是不满意的,原因有二:一是全是纪律处分,没有治安处罚或追求刑责,比如伪造成绩单属于什么性质,调查组点到为止;二是这些托举东董小姐的院校骨干,凭什么那么干,调查组仅仅记录了董小姐的一路绿灯,没涉及谁是大王。
对于这两大疑惑,人们完全可以自己打圆场。例如,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虽然没有点全名,但写到调查报告里近似公开羞辱,差不多得了;报告只是报告罢了,不是为了揭示真相,关系网中人,难得糊涂就好,吃饭砸锅的事不能干。
真相不是国字头调查组的首要任务,那从有破有立的角度看,它似乎也有考虑的。在「破」上蜻蜓点水,连一张纸的厚度都没破过,但在「立」上倒是很用心的。那就是,协和4+4没破有立,从而瓦解了舆论中最激烈最集中的质疑,拒绝翻旧账。
像百分之九十九的调查报告一样,如果把社会质疑比作1,官方最后给出的答案都是小于1的,绝不会大于1。官方调查组已经信了,公众只是要一个以调查为名包装的「糖果」,至于它能解渴还是能抗饿都不是关键。调查组的自在,和舆论的不自在形成持久张力。
这种张力属于体制内外的张力,属于民间与官方之间的张力,比性别对立要重要得多,因为这种张力之下,无论男女,一律通杀。这也不是煽动对立,而是提示董小姐的调查看似圆满,实质上在人心上砸出了更大的坑,而这个坑会塌陷成无边黑洞。
执政党讲自我革命,从很高的高度追求自我革命,这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对于党员数量过亿的全球第一大党,董小姐调查组的结论虽以党委名义做出,可仍免不了一个诘问:如此恶劣的教育舞弊案,有纪无法是不是背离了自我革命的要求?
杜绝用形式主义来治理形式主义,始终是执政党在维护形象和声誉上向民众作出的承诺之一。董小姐拿著伪造的成绩单,一路过关,所有的审核审查沦为形式,这种用学阀、官僚作风拿捏程序正义的形式主义,在调查组的结论中有任何触及吗?
在一个流行用调查组来「终结」民众反响强烈的社会事件时,已经制造了两个巨大的现实:调查组的结论并不被人们心悦诚服地认可与接受,调查组的工作成效收受到严重质疑已是常态;调查组自我赋权,为调查的权威性背书,问题是谁来审查调查组的结论?
教训的本身不该仅仅集中在如何查办上,这是明的事实,更应该集中反思暗的部分,亦即:19名党员干部为董小姐张罗锦绣前程,如果不是她因婚外情败露,她是不是就可以靠关系网络荣耀地生存下去?若不是董小姐自毁长城,调查组能有任何作为吗?
不同级别的调查组频繁涌现,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当代中国的政治景观。调查组模式看似解决了问题,可长此以往,却形成了用调查组来应对问题的习惯,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作风问题复发与反弹的表现,调查组就会沦为另一种形式主义。
舆论批评调查报告处罚轻微、避重就轻,对人命关天的教育舞弊高举低放,对董小姐打通关的高校腐败、医疗腐败视而不见,好像董小姐是天外飞仙而不是腐败土壤开出的花果,所有调查组组成单位又是如何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吗?
从前,社会大众期待调查,热盼调查组,以为它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控权方式。可现在呢,民众在一次次失望后形成了新的舆论认知,认为调查组是另一种形式,是具体舆论事件中自我赋权而非自我革命的延续。董小姐这件事的社会反响郁结在此。
如果从上述角度看,以董小姐私情牵扯出的跨院校教育舞弊案,虽说宣布董小姐及其背后人等软著陆,不会得到更重的法律惩处外,从舆论不忿的指向看,其实象征著调查组在民意民心上的「硬著陆」。董小姐他们是被疼爱了,看透这一切的社会痛苦却在继续。
来源:中国数字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