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百年最強震襲美東意味着什麼?(圖)
 
張傑連
 
2011年8月24日發表
 

本次美東部地震受到最大創傷的地點是美國首都的一個著名地標「華盛頓國家大教堂」,
發人深省。據華府大教堂官方網對外發布的消息,8月23日下午的東部地震,至少造成了
大教堂四座角位塔尖上杆頭,有三座斷裂損毀,並且還有一些跨梁裂縫等損害。

【人民報消息】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1:54分,北美東部地區的美國首都華盛頓(DC)附近發生5.9級地震,遭襲擊的地區由維吉尼亞州一直延伸到至少波士頓,紐約、費城、加拿大東部的多倫多等地都有明顯震感。

美國地質調查局認爲,這起地震的震央在維吉尼亞州米納勒爾(Mineral),即華府西南92英里處,是一起淺層地震,震源深度僅0.6英里。

按照一般地質常識,震源越近地表,同樣級別的地震破壞力會大很多。而在0.6英里的淺層,如果真有兩個地質板塊產生擠壓、碰撞,發生真實意義上的5.9級地震,那將對地表建築產生巨大的破壞,大華府將是一片狼藉。

但是反觀華府人,普遍則是受到驚嚇而已。以美國先輩們的智慧,自然不會把美國首都建在有地質斷層的地震帶上,所以對大多數華府人來說,這次是第一次碰到大規模地震的一次經歷。據悉,這次地震是自1897年5月31日以來,弗吉尼亞州發生的最大的地震。而周邊地區,所謂達到5級左右的地震,也都是100~200年之前的記載了。

可是,這次地震卻很有特點。與其說是地震,不如說是地動。形象的說,大地真的沒有「震」起來,而只是大大的「動」了一下,且時間非常短暫。但是,其釋放出的能量,猶如神力助推,沿着東海岸幾乎是95號南北洲際公路的走向,把這個動感着實的上下傳輸,覆蓋範圍非常之廣,令人驚訝。

有這樣的說法,沿着這個走向,那正是俯臥美國南北的一條龍脈,而此次震央恰恰就在龍脈腰背之處,等於是龍躬了一下背,卻沒有像中國術語描繪的所謂「地龍翻身」而帶來的天翻地覆的動靜。


地震後,華府辦公大樓裏的人受到驚嚇跑出來。
事實上,各方面的損失非常之小。辦公室架上的錄像帶歪倒一邊,機場屋頂滑落幾塊瓦片,超市貨架掉下幾個食品罐,至今沒有人員傷亡報告。難道,這一場百年最強地動,就是給美國人玩個心跳的感覺嗎?

一個令人意外的損毀報告被媒體公佈,誰也沒想到,本次地震受到最大創傷的地點卻是美國首都的一個著名地標---華盛頓國家大教堂。

據大教堂官方網對外發布的消息,23日下午的地震,至少造成了大教堂四座角位塔尖上杆頭,有三座斷裂損毀,並且還有一些跨梁裂縫等損害。

資料顯示,華盛頓國家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正式名稱是聖彼得與聖保羅座堂(the Cathedral Church of Saint Peter and Saint Paul), 是美國聖公會華盛頓教區的主教座堂。該座堂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西北區的馬薩諸塞大道與威斯康星大道路口,是世界上第六大和美國第二大哥特式主教座堂,也是華盛頓第四高建築物。

華盛頓國家大教堂始建於1907年9月29日,羅斯福總統安放了基石。建築工程持續了83年,1990年,布什總統出席竣工典禮。2007年,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排名美國建築師協會評選的美國最喜愛建築列表第三位,曾舉辦過3位總統的葬禮: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969年)、羅納德•威爾遜•里根(2004年)和傑拉爾德•福特(2007年)。

作爲宗教聖地,華盛頓國家大教堂也是政治人物必到之處,在美國曆史多次扮演重要角色。人們稱之爲思考的殿堂。

華府的教堂何其之多,建築也不計其數,爲何最著名、修建了83年精雕細琢的國家大教堂,卻成爲很可能是本次地震唯一的受損嚴重的標誌性建築。或許上天正是用這樣的方式,激活思考殿堂裏的思維,觸動宗教情懷濃重的美國民衆,檢視美國政府的道德與精神擔當,體悟上帝保佑美利堅的深層內涵,真正關注美國命運的前景與未來。

地動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不是個好兆頭,張衡上書曰:「地動者,民擾也。」《易坤靈圖》曰:「地大動,搖世主之宮,國不安。」

如果這場地動之驚,確實爲上天安排警醒美國政府上下的震心之舉的話,那麼,美國行政當局就應該嚴肅的進行反思了。

一個以信仰自由爲立國之本的國家,是否依然堅守着當初的神聖承諾,面對人類最殘酷的信仰迫害,政府該表的態度有沒有表,該有的立場有沒有站,該有的勇氣有沒有現,若最後違背了上天之託付,也就等同於把擁選其當政的人民的命運推向了危險之境。在神佛看來,也許已經到了要收答卷的時候了。

大教堂的四個角斷了三個,或許世人離上天的道德判別的要求就差了3/4。在中共紅魔亂世的當下,西方當政者往往自以爲是的左右逢源,把狡猾當聰明,其實是離人類真道越來越遠了,爲神所不容。能否震醒曾經偉大的美利堅,期盼「思考的殿堂」之損能給世人以最大的啓示。

(有刪動)

 
分享:
 
人氣:153,11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