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国人冷漠与冷酷的由来
 
刘文瑞
 
2001年9月17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新生编者:这篇文章通过对国民性的历史分析,向人们阐述了“仁 ”在儒学的变迁,儒学中“道义”与人性的悖反,造就了国人的看客本性,使两千年来的主流思想缺乏真正的“仁者”精神。中国文化塑造的传统人格,是一种对无关者的冷漠。这种国人的看客心理是现代中国政治恐怖运动重复出现的社会基础,包括土改、三反五反、文革、镇压法轮功。国人对美国911事件幸灾乐祸是这种心态的又一次暴露。

911悲剧不仅是美国的悲剧,而且是全人类的悲剧。它告诉我们,人类一旦冲破了起码的底线,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

为什么会有那么过的国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国人,会表现出残忍的、冷酷的一面?这种心态,无疑是值得重视的。毫无疑问,这种以“爱国”形式表现出来的狂热,这种替伊拉克、巴勒斯坦、南联盟等“仗义执言”的气概,是当局多年的仇美教育的必然结果,是媒体严格过滤信息、偏向误导的必然结果。但事情还不仅仅如此,它反映了我们民族深层的某些东西。

在儒学的创始人孔子那里,有一个一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就是“仁”。“仁者爱人”成为儒者的底线。这一思路在孟子那里得到了充分发挥,“性善说”就立足于“仁”。古代不少学者都强调:“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也”,而异于禽兽的地方,在孔孟那里,恰好就是这个“仁”字。正是这个“仁”,体现了人类的情怀,表达了人类与其他高级动物的本质不同。而孔子的“仁”,存在着内在冲突:所谓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表现出爱无差等;所谓的“克己复礼”、“尊尊亲亲”,则表现出爱有差等。从《论语》来看,在孔子当时,爱无差等的仁,占据了其思想的主导地位。

但是,儒学的这一底线,在战国时期悄悄地起了变化。发挥了“仁”字底蕴并消解了孔学中“高下有序”而致使爱有差等的孟子,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而发挥了孔学中等级差别的荀况,暗中把“仁”换成了“礼”,却得到了现实的重视,“性恶说”就是立足于“礼”(后来在韩非那里变成了法)。在荀学中,人之异于禽兽的地方,成了等级秩序,不再是人的同情之心、恻隐之心。急功好利的战国君主,程度不同地从荀学中得到了自己的理论支撑。从此,儒学中的良知成分开始消亡,而“治理”成分开始增长。这种“治理”成分,经荀子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发展到极限,冷酷的功利取代了良知良能。这种失却了良知的儒学,正如王亚南先生曾说过的那样,成为专制主义的最好工具(见《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到了汉代,“独尊儒术”实际上尊的并非孔孟,而是外儒内法的“王霸之术”,是荀学。从此,儒者的精神人格开始裂化。汉代以后,极少有醇儒,即使我们所称道的、有骨气的士大夫,其骨气也不是表现在“爱人”上,而是表现在“正直”上,人性被道义所淹没。这类例子枚不胜举,例如,海瑞要当清官,要保持自己的名望,就要让自己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五岁女儿活活饿死。在中国文化里,绝没有那种“爱你的敌人”之类说教,有的只是对南郭先生的嘲笑。

尽管如此,传统文化只是导致了人性的冷漠,还没有使人性完全丧失。汉以后的儒学并没有把“仁者爱人”彻底否定,但是,必须严格服从“礼”的秩序要求。因此,你可以表现出你的爱心,但这种爱心是根据亲疏关系由近及远依此衰减的。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如果你表现出对与你毫无关系者的关切和爱心,文化的无意识会使别人觉得你不可思议。假如你的周围,有某个人的亲人在911事件中遇难,该人表现出悲痛,国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相信大多数即使是那些大骂美国的网友,也会对亲人遇难的网友表现出足够的理解。但是,如果遇难者与你没有丝毫关系,你还会表现出理解和同情吗?大概可能性不大。包括我们有些网友,在批驳那些幸灾乐祸者时,拿出的有力论据,就是“遇难者也有华人”;或者是“如果恐怖分子明天攻击北京,你还会幸灾乐祸吗”。显然,这些论据不足以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爱有差等”。

但是,这种文化传统,从最不好的角度看,表现出的只是冷漠而不是冷酷。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忍辱负重者、逆来顺受者,而没有几个侵略扩张者,恐怕与文化传统有相当关系。不过,近代以来的革命,使问题发生了变化。说起来,从辛亥革命起,到1978年止,中国一直处在一个革命时期。在革命中,旧有的文化产生断裂,为了调动一切革命因素,不得不培养人们的仇恨情绪(革命与仇恨的关系,可参看本人的《革命与反叛》一文)。

我曾经发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史料:四十年代的华北土改中,有的地主看到大势所趋,主动把土地献出来供分配,这应该说是够开明了吧。恰恰相反,这类主动献出土地的地主,被当局看作最阴险的敌人。晋冀鲁豫边区党委的正式文件中,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认为主动献地的地主实际上是为了逃避斗争,所以,绝对不能允许地主主动献地,而必须通过斗争分配土地,以通过土改充分发动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仇恨情绪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参与革命活动的人,其人性也得到了充分的改造,冷漠变成了冷酷,友善变成了残忍。文革中“小将”们抽在老师身上的皮带,实际上就是当年肃反时砍向战友的大刀、土改时架在地主身上的烙铁的逻辑延伸。国民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在革命中被充分开发了出来。虽然我们结束了文革,但几十年的积淀却没有挥之即去,相反,当局还有意无意地希望以这种革命精神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动力,这正是目前国家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也是相当多国人对911事件幸灾乐祸的原因之一。

许多人希望中国强大起来,但强大起来以后干什么?一个强大的国家掌握在冷漠加冷酷的人手里会是什么样?假如,中国已经强大到足以征服美国,那么,当初驻南使馆被炸时,中国会不会给华盛顿和纽约扔几个原子弹过去?

(原载《问题与主义》,原标题:国人对911事件幸灾乐祸的深层思考,转载时有删略)


 
分享:
 
人气:12,39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