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中国金融改革的要害何在?
 
何清涟
 
2002年4月7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2月21日中国宣布银行系统大改组以后,国际上非常关注这一事件,对此有种种预测。我的看法是:换上一批具有现代金融知识,并了解国际金融业务的人做专业领导,肯定更能适应时代需要。但是不可对这批新领导的个人作用过份乐观,因为人是制度的奴隶,国际上原来对朱容基个人做过高估计, 但他在1999年的困境却证明,在中国老一代政治强人去世以后,现阶段领导者个人并不具备与制度抗衡的力量。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小修小补的改革,却不能对体制进行大规模及深层次的触动。

  中国金融系统久已病根深种,这里只谈下一步金融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政府对银行系统过去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国家对银行实行百分之百的控制;二、让银行以补贴性利率对定向贷款项目放贷,如对国有企业;三、行政性干预银行利率的上限与下限;四、将银行的资讯列为国家机密,存心让存款者与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正因这种垄断性地位,中国银行部门的自有资产占资本比率尽管下降到3%这种恶劣状况,也还可以照常运作。

  这种管理下,中国金融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过早泡沫化,尤其是在证券业、保险业、投资信托等风险行业,出现了过度投机现象。二是银行的运作极不透明。首先是银行部门存在信息不完整的问题。例如银行不了解它的借贷客户偿还借贷的真实能力与意愿,这一点导致中国目前金融欺诈案件居高不下,约占中国经济诈骗案的30%左右,少数地区甚至高达50%;其次是存款者根本不了解金融机构的资产情况,对银行管理上的不足,金融交易中存在欺诈行为及其他问题缺乏了解。三是银行接受来自公众的存款时,利用这些资金对银行资本进行多次盈利活动,这就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例如目前鼓励一些炒股大户在银行透支,从事高风险的炒股活动。这样的结果是银行将得到全部好处,而存款人及任何形式的存款保险则为银行承担全部风险,包括银行倒闭这样的严重后果。

  中国加入WTO以后,其金融系统必须按照国际规范运作,这就迫使中国金融系统必须作大幅度的改革,而改革的方向无非是金融自由化,最后达到两个目标:一、对银行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值得指出的是,从去年到今年,股市的过度投机完全是政府造市的结果。政府让许多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经过包装后上市,目的就是为了在股市上圈钱,化解银行风险。这种做法完全违背监管原则;二、中央银行取得独立地位,能够抵制中央政府时时想打通中央银行与中央财政这两只钱袋的欲望。但这场改革在达到目标之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改革时序,即在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自由化之前,必须具备较完善的银行法规,并有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在中国后一点尤其重要;二是必须在金融自由化与促进谨慎性安全保障方面做到平衡。据美洲开发银行研究,拉美国家的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改革时序上颠倒,在金融自由化与安全保障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平衡。

  根据中国以往出台法规容易,而在执法过程中极易发生扭曲的司法实践来看,中国今后必须将重点放在加强有效的金融监管方面,即将法规从纸面上的条文变成生活中的实践。

 
分享:
 
人气:10,478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