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牢控媒體瞞天過海 中國人生活在虛幻中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彙集精英透視中共對媒體的控制
【人民報消息】(大紀元記者徐竹思康州哈特福德報導)信息時代中共極權是否還能完全控制媒體?原《人民日報》社論負責人吳國光認爲,中共不僅仍然牢牢把握著媒體,而且通過複雜精緻的措施瞞天過海,使得生活在虛幻中的中國人對自己看到的東西堅信不疑。因《討伐中宣部》一文被停職的北大教授焦國標,則宣佈將從我做起,打破中國媒體不敢言的無形隔膜。

11月5日是歷時兩天半的「資訊時代的族羣關係」國際研討會的第一天,來自兩岸三地及北美的四十餘位中國問題專家學者,彙集在楓葉紛飛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校園。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和精闢的分析,曝露了中國媒體現況,指出外界對此認識上的誤區,展望中國媒體未來。

* 中共新洗腦宣傳戰術 

實由中共控制的鳳凰衛視,以臺灣廣播員給觀衆「海外媒體」的錯覺。即使時時關注依拉克戰爭的觀衆,在薩達姆被擒幾日後還渾然不知,並在了解真相後,還不肯相信自己會被騙。此爲中共在信息時代,改變洗腦宣傳戰術,並使中國人心甘情願地認可的事例之一。

現任加拿大維克多利亞大學中國和亞太中心主席和教授的吳國光,根據中共對媒體的政策文件及官員的講話,結合實例分析了中共如何巧妙加強其對媒體的控制。

雖然中共不再說「社會主義就是好」了,吳博士說,中國的媒體仍嚴格遵循「江澤民新聞思想」,即「媒體是黨的喉舌」。黨性是所有中國媒體都必須具有的,在與黨保持一致的基礎上,中共允許其「核心媒體」以下的「子子孫孫」有一定自由。而這一自由恰恰又可被黨再利用來包裝其宣傳,給中國及海外觀察家以「中國有新聞自由」的假象,吸引讀者並創造收入「養活」黨報。

* 新聞工作者的「自律」 與樂不思蜀


專制下的新聞系統有嚴格的「把關」 體制與「獎罰」手段,新聞工作者還學會「自律」。曾在國內做多年新聞工作的經濟學家何清漣詳細介紹了這些內幕。

吳國光教授更揭示了中共在信息時代採用的新手段-新聞報導與記者專業化。這又是一箭雙鵰:專業化使媒體宣傳加強競爭性、吸引力與說服力;順應了新聞工作者尋求專業化的心理,在業務上給其更大遊刃的空間,使其不想挑戰黨的領導,報導「敏感」消息,因此便更自覺「自律」了。

「世界改變中國」是神話?

信息時代是否可以改變中國?學者精英在此問題上更是見仁見智。何清漣教授首先指出了西方國家企圖借交流改變中國的兩個「神話」:「世貿組織促進中國民主化」的結果是,所有與中國打交道的外國人,不但沒能使中國按國際法辦事,反而難保自身潔操,「適應」了中共;互聯網亦沒能促進中國民主化,反而觸發了中國勞民傷財的網絡控制,給中共進一步控制人民各方面的自由創造了機會。

耗資幾十億美元的所謂金盾工程,已開始爲中共通過監視網絡,達到控制每一位公民思想的目地。而包括美、加、英在內的西方國家的幾家大公司,唯利是圖地爭搶中國這塊佔全世界四分之一電訊產業的大蛋糕,完全背離了道義,致使一些參與這一項目的人後來一直受良心的譴責,並寫書揭露了這些內幕。

吳國光教授舉例說明國內媒體根本不能對政府起到任何監督作用:中宣部在薩斯病(SARS)過後,表示它對媒體在此期間的工作「高度滿意」,這明顯是滿意其對黨員在災情中表現的宣傳;孫志剛案普遍認爲媒體報導引起中央於2003年6月18日取消收容制度,其中可能另有原因,因國務院又於2003年9月26日再次討論了收容制度,其間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也可能促成了一變化。

網絡雜誌《觀察》主編、普林斯頓中國學社主席陳奎德認爲,網上的民間維權和海外輿論的支持,使得中國政府最近不得不「悄悄讓步」,對一些因言論而被逮捕人士「從輕處理」。吳國光教授則指出,先抓後放並不代表中共進步了,它根本就不應該抓,況且被放的人境遇已大不如前。而它之所以,也並非完全因外界壓力,它應該早就該料到外界的反響,這其中可能另有原因。

* 還媒體於人民 從我做起

儘管中國媒體處於紅色鐵幕嚴密籠罩下,陳奎德說他仍滿懷希望。

香港七一大遊行的召集人的孔令瑜小姐,將今年港人提出「董建華下臺」歸功於媒體對其的揭露。孔小姐說,事實上,港人應該在6年前就提出這一要求,因董那時就已犯了足夠多的錯誤,而因爲媒體沒有報導,人民都不知道。

主攻中國政治的三一學院教授蘭夢林(Patricia Thornton)特別提到了法輪功學員在通過網絡交流信息方面的成績。下午的討論還涉及網絡在藏人文化中的作用。北美致力於突破中國網絡封鎖技術的兩位電腦工程師先生,何傑克與夏比爾,談了信息不可阻擋的前景。

因《討伐中宣部》一文被停職的北大教授焦國標,介紹了被要求「不得見外媒記者」自身經歷。他分析中國言論與政治不自由的根源,在於狹隘的小農觀念意識。不說話、不交流並不能解決社會存在的問題,要打破中國媒體不敢言的無形隔膜,必須每個人都從內心不承認此種不正常的現象。他決定從我做起,此次美國之行,他就是要見「敏感」的媒體,並採訪「敏感人士」。

所有的努力應該會有收穫,今日晚與會者將觀看反思文革記錄片《八九點鐘的太陽》。主辦此次研討會的美國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董事長、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學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在早上的歡迎詞中說,他希望中國媒體將如八九點鐘的太陽。

研討會還從中國邀請了範亞峰、張耀傑等研究中國民間維權的人士,他們將繼續在今明兩天討論這一題目。《大紀元》副主編鹿青霜在6日介紹《大紀元》的情況。據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主席宋永毅先生介紹,這樣大規模的研討會每兩年一次。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傳張德江的紅人張東明將升任廣宣部副部長 2003/10/3 (18,689次)
人民日報老記者大揭中共控制媒體內幕 2002/3/11 (12,267次)
世界日報:大陸控制媒體手法狡猾 2001/8/21 (10,246次)
中國控制媒體 遭到國際批評 2001/8/11 (11,248次)
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爲 江澤民令強控媒體 2000/8/31 (12,358次)
江澤民有一私生子(多圖) 2004/11/4 (74,144次)
升官祕訣!江給李先念送生日蛋糕 郭伯雄爲江午睡站崗(圖) 2004/11/3 (63,182次)
敢當衆向江撒嬌的女人 國慶公然向胡錦濤撒潑(多圖) 2004/10/1 (53,177次)
上海幫又遭一擊!號稱世界第一高樓硬停工(多圖) 2004/9/28 (41,124次)
120萬高幹家屬境外定居 中共在太平間裏化妝(圖) 2004/9/22 (43,487次)
江給胡與普京製造摩擦 中央震怒高調處理(圖) 2004/9/15 (27,842次)
張藝謀大叫自己是「催奔兒」江才是主謀(多圖) 2004/9/15 (31,523次)
江驚呼小看溫家寶 各省頭兒進京威脅江家幫(多圖) 2004/9/13 (48,059次)
政協主席出訪忙壞李肇星 賈慶林西班牙見國王鬧笑兒(圖) 2004/9/8 (36,867次)

昨天最後一忍!小胡這一拳出手漂亮 老江暈菜(多圖) 2004/8/31 (50,753次)
江栽在上海!三個胡錦濤和一個江澤民(圖) 2004/8/31 (47,591次)
高層小道!江臨時取消廣安作秀 中央決定把核心捧下臺(多圖) 2004/8/22 (46,964次)
當衆委屈宋祖英!一張老江漂白自己的圖片(圖) 2004/8/21 (102,575次)
瞬間感悟:陽剛之美 2004/8/16 (15,484次)
玩過了火!越來越刺向自己的江氏民族主義(多圖) 2004/8/13 (29,154次)
胡溫因勢利導佔上風 江家幫幾次較量勢漸弱(多圖) 2004/8/12 (41,972次)
受趙燕索賠案刺激 動北京麥當勞店的腦筋(圖) 2004/8/7 (25,375次)
胡真急了!疾呼江家幫再攪局中共徹底沒戲(圖) 2004/7/22 (42,497次)
怕暗殺冒充小胡!新華網揭江澤民面臨大洗牌(圖) 2004/7/21 (28,543次)
江過繼三個「親兒」 陸軍成了後孃養的(圖) 2004/7/21 (23,907次)
爲裸而裸!「十面埋伏」上映後觀衆罵聲一片(多圖) 2004/7/19 (41,814次)
鎮不住了!江澤民奔波於濟南軍區與武漢軍區之間(多圖) 2004/7/14 (37,534次)
江澤民和瀋陽軍區關係緊張(圖) 2004/7/12 (35,765次)
新華網一則小消息透露中央在掐架(多圖) 2004/7/12 (26,600次)
姘頭替江第四次找後路 野戰軍罵咧子要崩軍委主席(多圖) 2004/7/11 (45,288次)
江澤民四次準備後路揭祕(圖) 2004/7/11 (34,972次)
中共官方透露江澤民「爲法輪功活着」的幾件趣聞(圖) 2004/7/11 (36,416次)
11個月清洗兩百萬黨員!中共隊伍不減肥有訣竅(多圖) 2004/7/9 (34,229次)
內幕!「願爲江背黑鍋的女人」臨危出馬南非 2004/7/8 (29,310次)
曾慶紅支招!整治兒媳江澤民耍陰謀打擊趙紫陽 2004/7/7 (45,059次)
軍委主席險些被軍隊刺殺 蔣彥永囚車綁架案揭祕 2004/7/6 (36,751次)
新華網這篇文章可厲害 矛頭直指江曾殺人(圖) 2004/7/5 (31,434次)
這個武器比任何武器都讓江澤民恐懼(多圖) 2004/7/5 (28,457次)
老江,祕書湯兒泡飯,這才是您最想知道的(多圖) 2004/7/4 (27,208次)
高層爆驚天內幕!江九華山抽籤引出南非槍擊案(多圖) 2004/7/3 (39,645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