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馬英九訪港簽證被拒 董建華四年變臉爲哪般
2001年,馬英九訪問香港,颳起了「馬英九旋風」,受到當地民衆和國際媒體的熱烈歡迎。港府對馬英九高度禮遇,許多香港高級官員和親共人士參加了晚宴,而中共經營的香港文匯報,亦罕有地發表社論,稱馬英九爲臺灣的有識之士。在與特首董建華會晤時,主賓相聊甚歡,認爲臺北與香港的交流有助於改善兩岸關係。 沒想到四年一過,馬英九卻受邀訪港而簽證不得,實在讓人唏噓。 有消息說馬英九被拒入境,是因爲他早先公開批評北京當局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做法。但經查看可知,馬英九隻是根據島內與國際情勢判斷,認爲中共反分裂法沒有必要,而且中共制定反分裂法後,可能會刺激臺灣內部訂法律反制,導致雙方關係,並非兩岸之福。他同時認爲臺灣出現訂定「反併吞法」的聲音,也恐怕是情緒性的做法。 馬英九的言論,對立場中立的外界人士來說,難有可厚非之處,即使是親共人士,恐怕也不會不讚賞這種理性態度。因此,拒籤與其說是馬英九的反分裂法立場,不如說是馬英九的大膽直言、頂風而行的做法讓中共感到惱怒,以及他在港民中的高歡迎度可能起到的連鎖反應讓中共害怕。要不然,就是中共對馬英九早已抱有其他的成見,故藉此機會施以顏色。但不管怎樣,對馬英九前後評價的截然逆轉,昔日座上客、今日黑名單的情形,足可讓人一睹中共的反覆無常。 北京方面聲稱致力於改善兩岸關係,卻對立場溫和、深得兩岸三地民衆好感的馬英九進行強力打擊,如果他們的表態不是說謊,那就充分反映了中共決策的非理性化程度。這次對馬英九市政與文化之旅的封殺,讓人們質疑香港的一國兩制,讓臺灣民衆恐懼於未來與大陸的關係,這對香港、對臺灣、對大陸有甚麼好處?它到底是讓臺灣民衆靠攏大陸還是把他們推得更遠?而且,何止是馬英九對反分裂法提出過批評?宋楚瑜也認爲反分裂法會影響臺海穩定情勢,因此親民黨絕對反對。那北京的棒子還要砸向誰呢?既然北京希望獲得臺灣民衆的好感,爲甚麼不去思考臺灣各黨派反對自己的原因,而只會揮動手中的大棒?無論北京最後要採取何種決斷,對不同聲音的聽取與容忍,都不失爲一種理性的做法,因爲那有助於決策的周全性,也影響着外界對北京舉動的評估與反應。 中共當局這次封殺馬英九的目的,無非是想給馬英九一個下馬威,讓他收斂,同時對臺灣其他各派人物釋出信號,不要「亂來」,不要不聽話,其中蘊含的意味是:我對馬英九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所以看清楚點,好自爲之。這典型反映了中共當局迷信於強力高壓的專制思維模式。它既說明了中共崇尚暴力的一貫本性,也說明了國內民衆所受到的打壓,會嚴重到甚麼地步。但這種在國際舞臺的赤裸裸蠻橫做法,卻未免不讓人覺得太過離譜而爲馬英九打抱不平。而且在自由世界裏,中共如果企圖通過強力打壓的方式,來迫使一個有聲望的政治人物改變立場,那八成是打錯了算盤──馬英九顯然不會因爲這次拒籤而低眉折腰。如果中共希望通過此事件來殺雞儆猴,嚇阻國內與國際的反對聲浪、異議聲音,最後的結果恐怕也是適得其反。 拒絕馬英九入境,想必不會是董建華的主意。四年前馬英九邀董訪問臺北,董還回答說會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董馬並無個人恩怨,想來不至於今天如此翻臉。因此,這一變故應該是來自北京的壓力。雖然並非出自於己意,但卻要揹負相應的惡果,這對港府來說,也真是夠冤的了。在民衆對港府不信任度日益上升的時候,北京當局採取此做法,無異於對港府落井下石、雪上加霜。董特首軟弱無能,無法對北京力陳利弊、秉持正斷,反而跟從封殺馬英九,面對國際社會的批評,大概也只有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份了。 簡言之,中共當局這次封殺馬英九的做法,不會對它達成目標有任何助益, 反而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反覆無常、非理性決策與強權思維模式。這對北京方面沒有任何好處,而只會招致國際社會更大的批評,同時給港府帶來不必要的負面負擔。 當然,北京當局雖然封殺了馬英九,但卻未必敢再開動手下的宣傳機器,來繼續抹黑打擊馬英九。畢竟小馬哥民望不錯,把他推得更遠,激起大陸與臺灣民間更大的反感反彈、國際輿論的反對批評,對中共當局也相當不利,所以事情很可能暫時就此而止。但通過馬英九的遭遇,外界應該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中國國內的民衆,尤其是那些敢言之士的艱難處境,從而對他們的人權狀況進行更多的聲援。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