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換個腦筋看金正日──興許還活着哪!(圖)
 
李心
 
2006年1月16日發表
 


2003年10月江和金會面時,豢養北韓恐怖政權的「三個代表」滿臉
受寵若驚,而伸手要錢的金無賴反倒霸氣十足。這是爲什麼?!

【人民報消息】昨天寫了神祕的北朝鮮半島領導人金正日訪中大騙局一文,收到了許多讀者的正面反饋,其中也有讀者提到目前似乎還是不好就這樣論定金正日已死的事,希望我能列入下筆的考量,於是這次就讓我們試着以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整件事件。

這另一個的角度,就是金正日在2004年4月21日訪中結束回程的龍川大爆炸一事,確實沒有如願把金無賴殺死,可是這一炸,卻把向來天不怕地不怕的全世界都厭惡的流氓給嚇死了。

話說當時爆炸的威力之大,可從事後媒體所揭露的照片中一個很深的大坑與方圓幾十裏的斷壁殘垣來窺之一二。而爆炸時間,不論是北韓媒體自己所講的金正日列車經過後9小時,還是境外媒體所報導的距金正日列車剛走後的30分鐘,都足以讓自以爲乘坐專列就萬無一失的金癟三兒嚇到魂飛魄散了。因爲這輛銅牆鐵壁所打造的鐵甲專列,如果真遇上這次的大爆炸,恐怕也只有成爲廢鐵一堆的下場。如果說蘇共老大哥是「豹死猶留皮一襲」,那金頭兒如果真遇上這次大爆炸,這隻共產土豺狼不要說留下皮了,就是連骨頭渣滓都找不到呢。

所以,如果金正日還是正常思維的話,被這樣的大爆炸一嚇,鐵定是魂都給嚇飛嚇傻了。所以事發後不短的一段時間內,北朝鮮的媒體上竟罕見地沒了金正日的消息,更不要說公開露臉了。比驚弓之鳥還驚的金正日,之後一定什麼親信都不敢相信,什麼地方都不敢去,只能整天窩在自己還能掌控的家中窩囊着。


金正日和長子金正南
至於前一兩年一些媒體傳聞說金正日要指定其次子當接班人,但其後又遭金正日自己發佈命令說,不準國人再討論哪個兒子接班話題,則正好顯示出金正日還處於大爆炸驚嚇後的不穩定與極端不信任他人的情緒中,以致於連親生的兒子都不敢信任,不敢讓其接班,甚至連底下人議論都下令禁止。金正日深怕兒子掌權後來個六親不認,反倒把自己給除了。

至於去年10月胡錦濤訪北韓一事就更妙了。首先是來接機的,竟然不是金正日本人,這大大違反了正常的國際禮儀不說,更讓假金正日接機的事實透過新華社記者的照片傳遍了全世界。而真的金正日在哪?當然是窩在自己家中,不敢在公開場合露臉嘍。因爲知道自己樹敵無數的金,就深怕這次如果到機場公開露臉,說不定又會來一場龍川大爆炸的慘劇呢。後來金正日用所謂的家宴接待胡錦濤,被媒體炒作爲所謂的高規格接待,或是跟胡培養私人情誼,那也都只不過是已經疑心病末期的金正日連到外頭吃飯都不敢的表現罷了。

所以,這次的所謂金正日訪中,還一樣是場不折不扣的世紀大騙局。

首先要解開的謎團,就是爲什麼早在1月10日就由媒體率先披露的金正日訪中行程,以及金所要經過的中國東北沿線城市也早在幾天前就已經沸沸揚揚地傳着金正日將要經過的新聞。若照平常的角度思考,這當然不合理。因爲如果金正日確實躲過2年前的大爆炸沒死,他也一定會對火車出訪的安全更戒慎恐懼,絕對不可能這麼大方地在出訪前就公佈所有的時間表。所以,這樣的新聞發佈,就成了金正日要「引蛇出動」的一個煙霧彈。透過這樣的風聲,看看上次沒能炸死他的那些敵人會不會再現身,當然,金正日自己可不會還真傻到坐上這班列車,而是先派個假貨去試試看,如果一路平安,真正的金正日專列可能再趁夜摸黑地隨後開進中國。

接着解開的謎團,就是爲什麼原本說金正日這次出訪,是爲了北韓被美國經濟制裁而不得不再次向中共要錢,結果來到中國後卻又要舍近(北京)求遠(上海與廣東)。若照平常的角度思考,這樣不但無助於金正日與當今中共頭子胡錦濤的感情培養,更反而增加自己曝光在外被暗殺的風險。所以,其實這只是個調虎離山之計,跑到江老衰的江南老巢是假貨,真的金正日其實隨後密訪北京去會見胡溫等人。而衆多媒體與國際焦點,就每天隨着這個假金正日起舞,自然沒有人會想到金本人在另一個地方呢。

也正因爲如此,才會出現這次的金正日訪中,每天都能傳出「新聞」,但是卻沒有人能真正目睹畫面,連日本媒體唯一播出的所謂電視畫面,也是遠距離所拍攝到的模糊畫面。金正日如果真是爲解北韓經濟困境而來,哪有閒情逸興跟江老衰玩什麼滬粵行呢?所以唯一能合理解釋的,還是因爲這個金正日其實只是替身,近距離的曝光一定會穿幫。

不過,恐怕人算還是不如天算。詭計多端的金正日,以爲這次訪中又能揩到些油水回去再揮霍揮霍,豈不知中共這個難兄早已經在《九評》的揭露與全球的退黨大潮下,體無完膚奄奄一息了,唯一隻剩表面那千瘡百孔的牛皮還沒被最後撕掉罷了。

其實,金正日到底死了沒,或是真的金正日到底在哪裏,早就已經不是重點話題了,中共邪惡政權和北韓共黨專制這兩個禍國殃民、危害世界和平的難兄難弟,現在還真像是兩個都不會游泳而溺水的亡命徒,互相拼命踩着對方都想多存活一會兒呢。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22,12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