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黛玉愛哭的真正原因
 
作者:龍之臺
 
2006年6月13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華子孫都有一個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不但博大精深,極其豐富,而且都各具特色。譬如說,唐代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從工藝技術或是文化水平,都是處於頂峯狀態,工藝精細而又大氣。明清時代,文人工匠的表現,就趨於非常的細巧,有時,甚至是過份的細巧了。歷朝歷代的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系統和特色。

在古典文學的大海中,有許多優美的章回小說,記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它們有的充滿奇幻色彩,有的令人拍案叫絕,也有很多被淹埋在歷史的洪流中了。這裏我們把它們再找出來,介紹給親愛的讀者,做爲茶餘飯後的話題。

華人大概都知道《紅樓夢》,也都會對其中精采的人物的描寫印象深刻。光只一個林黛玉的容貌,書中是怎麼寫的呢?「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而家丁興兒在形容他們心目中的林黛玉、薛寶釵時這樣說道:「……她們或坐車出門,或在園子裏遇見,我們連氣兒也不敢出,是怕這氣兒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氣兒暖了,吹化了薛姑娘」。象這樣細緻又充滿了想象空間的描述,無怪後人以什麼樣美貌的演員,來扮演紅樓夢中的人物,總是覺得俗氣。

中國的古典名著《紅樓夢》,整部書寫了五百多個人物,寫盡了人世間的花柳繁華,富貴溫柔,也寫盡了世間一切的貪求私慕總是空。既包含了儒家的倫理道德和仕途經濟,也包含了道家的出世煉丹,和佛家的青燈古佛。而且每個主要人物都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始有終。

《紅樓夢》問世兩百多年來,在中國以至全世界,研究它的人,就是所稱的「紅學家」,數量之多沒有第二部作品能夠與之相比。研究論文、專著之多,以字數而論的話,早已超過原著的千百倍。

但可惜的是,恐怕沒有幾個人敢說,他真正看懂了《紅樓夢》。因爲,《紅樓夢》中的難解之謎太多了,人們一直在堅持着:摸不着、看不到的、便不是真的,便不承認它的存在。而恰恰在《紅樓夢》中最引人入勝,最生動的,卻全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沒經歷過,沒看過的事情。例如,在第五回裏,賈寶玉在極短極短的一個夢裏,經歷了神遊「太虛幻境」。在警幻仙姑的帶領下他遊遍了仙花馥郁,異草芬芳的仙境。警幻還允許他看了「金陵十二釵」的正冊、副冊、又副冊,上面記載了他家中上、中、下三等女子的宿命,內容以詩畫表示。警幻見他看過之後仍沒從情慾、聲色中覺悟,就帶他到了一個畫棟雕檐,珠簾繡幕的地方,聆聽了紅樓夢十二仙曲的演唱。直到寶玉在夢中遇到危險,嚇得他汗如雨下,失聲喊叫:「可卿救我!」時,安排他來這裏睡覺的秦可卿,才剛看着他躺下,正走到門口的屋檐下呢!這是因爲,寶玉正經歷兩個不同的時空,真實與夢境,竟是如此難以分辨。

所以書中多處提到,「太虛幻境」的石牌坊上的一副對聯,上面寫着:「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而紅樓夢中的難解之處,就在於真假難辨,但人們受制於「眼見爲憑」的僵固觀念,慣常於以假爲真。

就以「林黛玉爲什麼愛哭」這件事情來說,多少年來,根據「紅學家」在文章中分析歸納,大致歸爲下列幾個原因:

林黛玉很小就父母雙亡,遠離家鄉,寄人籬下。(即遭遇和環境的關係)
她體弱多病、多愁善感。(即身體和性格的原因)
她心胸狹窄、小心眼兒、愛妒忌。(即感情方面的關係)

可是這些原因卻是似是而非:

第一,黛玉雖然自小父母雙亡,千里迢迢從揚州來到京城,住在姥姥家。但書中爲此傷感的背景,着墨甚少。

第二,她雖然體弱多病,人們甚至把弱不禁風的林妹妹當成「瘦弱女孩兒」代名詞。但是這可不是林妹妹愛哭的真正原因。她曾哭得吐血,卻從沒有因爲吐血怕死而哭過。

第三,《紅樓夢》裏,確實用較多的篇幅,寫了黛玉因爲自己和寶玉間,又來了寶釵,而這個寶姊姊比她有人緣兒,比她更受賈府上上下下的喜愛,她很擔心。後來,寶玉和寶釵真的成了親,但這也只是說明黛玉的擔心是有道理的,不能說明她的愛哭是因爲妒忌寶釵。一則,黛玉愛哭是寶釵來之前就有的特點,二則,她雖然愛哭,但他絕不是軟弱的,自卑的人。相反,林妹妹一向是性情高傲,事事要強,處處拔尖的人。在榮國府,「林姑娘的嘴比刀子還厲害」是有名的。同時,林姑娘的筆桿子,更是誰也比不上的。在大觀園的詩社裏,黛玉的詩最受衆人讚賞。這樣一個高傲、才華洋溢的,處處出人頭地的林姑娘,怎麼可能因爲妒忌別人而哭哭啼啼呢?

那麼,黛玉愛哭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細心地讀一遍《紅樓夢》,不難發現,黛玉的哭,幾乎沒有一回不是和寶玉有關係的。

例如:她從揚州到賈府,第一次獨自落淚,是她到達賈府的第一個晚上。大家都睡了,黛玉卻坐在床上淌眼抹淚,哭起來了,爲什麼呢?因爲白天第一次和寶玉見面時,寶玉對她一見如故,對賈母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然後問她:「可有玉沒有?」黛玉聽母親說過,她的這位表兄,出世時是嘴裏銜着一塊玉來的,便答道:「我沒有那玉,你那玉是件稀罕物兒,豈能人人皆有?」寶玉一聽,頓時發起狂病來,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罵道:「什麼罕物!人的高下不識!還說靈不靈呢!我也不要這勞什子!」嚇的衆人一擁而上去拾玉,哄他戴上。寶玉滿臉流淚,哭道:「家裏姊姊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兒。如今來了這麼一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不是個好東西。」

黛玉想着白天發生的事情,哭起來了。此後,她和寶玉都住在賈母房裏,親密無間。但常常不是寶玉不小心惹得她哭,就是因爲寶玉太小心,太周到,使她感動地抹淚。以後他們住進了大觀園,仍然如此,只是比先前哭得更厲害了。

例如,第二十六回裏,一天吃晚飯後,黛玉從他住的瀟湘館,去怡紅院看寶玉。正趕上寶玉的丫鬟晴雯和碧痕兩人拌了嘴,她們誰也不去開門。黛玉大聲說:「是我呀!還不開門麼?」偏晴雯又沒聽出黛玉的聲音,便使性子說:「管你是誰,二爺吩咐了,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黛玉聽了這話,不覺又氣又驚的站在門外。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沒主意,只聽裏面一陣笑話之聲,細聽之下,竟是寶玉、寶釵兩人。黛玉心中越發動了氣,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之事來:「必定是寶玉惱我告他的緣故。但我何曾告你去了!你也不打聽打聽,就惱我到這步田地!你今兒不叫我進來,難道明兒就不見面了?」越想越覺傷感,便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在牆邊花蔭之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原來這黛玉秉絕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這一哭,連那些附近樹上的鳥兒,一聽到哭聲,都啪啪飛起遠避,不忍再聽了。

又如第二十四回,寶玉捱打後,昏昏沉沉,躺在床上,傷口如針挑刀挖一般,熱如火燒。忽然恍恍惚惚,聽到悲切之聲。寶玉從夢中驚醒,睜眼一看,卻是黛玉。寶玉忍住疼痛說:「你又做什麼來了?太陽才落,那地上還是怪熱的,倘或又受了暑,怎麼好呢?我雖然捱了打,卻也不覺很疼痛,這個樣兒是裝出來哄他們,好在外頭散佈給老爺聽,其實是假的,你別信真了。」黛玉此時雖不是嚎啕大哭,但越是這等無聲之泣,堵着喉嚨噎着氣,更覺哭得厲害。

所以不是寶玉無意中惹得她哭,就是寶玉真情感動得她哭。她總是爲寶玉兒哭,爲寶玉才哭的。

爲什麼黛玉一定要「哭」呢?一定得「哭」呢?

在《紅樓夢》第一回裏,那個僧人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在西方──神仙的世界裏,靈河邊的赤霞宮中,有一個神瑛侍者,常在靈河岸上行走,看見那靈河岸上有顆絳珠仙草,長得十分嬌娜可愛。就每天用甘露灌溉,使這絳珠草得以延續生命。後來絳珠草既受天地精華,又得甘露滋養,就脫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人形,修成女體,就是絳珠仙子。有一天,神瑛想要到那「花都繁華之地,富貴溫柔之鄉」,去經歷一番。絳珠仙子也想隨同下凡,心想:「自己受他雨露之恩,並無此水可還,他若下世爲人,我也去同走一遭,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也還得過了!」所以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裏,就把這兩個主人翁的前世關係,交代得清清楚楚的。原來,他倆是這樣一種報恩的關係,而不是婚姻關係。所以不管黛玉和寶玉兩人相愛有多深,相戀有多苦,到頭來,只能是鏡花水月,一場空啊!

寶玉在「太虛幻境」中,聽到的《紅樓夢》仙曲中,有一首唱道: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偏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段歌詞。說的是黛玉和寶玉有特別的因緣關係,但又註定是沒有結果的。

作者在《紅樓夢》裏描寫說,賈寶玉和林黛玉雖一同來到人間,但對前世的因緣,已全然不知道了。他們是表兄妹,雖出生在兩地,卻一起長大。剛一見面,兩人就一見如故,似曾相識。後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直到互訴衷情,認定對方爲今生的知己。在愛情中,他們苦苦的執著追求着,到最後,林黛玉聽到寶玉要與寶釵結婚了,只有焚詩稿斷疑情,淚盡燈乾而死。

讀着他們的故事,有多少人禁不住陪着林妹妹灑淚,有人可能痛恨薛寶釵的陰險;或是大罵鳳姐兒的毒辣;還有更多人批判封建禮教,害慘了這一對的情侶。爲了表達不平,或要讚揚故事的耐人尋味,不知引出過多少篇的研究論文,多少本專門著作。

至此,人們一定會想,既然第一回裏就交代得這麼明白了,爲什麼還是看不懂呢?其實,這裏所說的「看不懂」,說白了就是「不相信」。

不相信人有前世有來生;
不相信前世有恩就要報,有債就要還;
不相信在我們的這個空間外,還有時間概念不同,或沒有時間概念的空間;
不相信人在出生時,他一生的宿命,在另外空間裏已經同時存在了。

就因爲這個「不相信」,所以人們才不可能解出《紅樓夢》中的那些難解之謎。研究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只能對書中複雜的現象分析、歸納、考據,卻始終分辨不出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而這不正是曹雪芹所擔心的: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嗎?

 
分享:
 
人氣:16,94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