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要闻 | 专题 › 文章: |
十论金刚经(八)
(接上) 1、我们来看“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这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理解好象极为悖乱,何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呢?难道佛讲的不是法吗?其实释迦在此正告修行弟子与后人,因为他所讲的法只是针对当时人讲的他的修炼故事和对那一层宇宙法理的一些体悟,就好比说你在很高的天空中感受到风,你在下来给人讲风的时候,你讲的东西是风本身吗?那风任你用千般比喻万种诠说,总不是法本身。故老子云:“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强志之曰大。”所以,释迦说:须菩提啊,你不要认为我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在此要有所说法。如果这样想,就不能真正理解我所讲的真正含义了。 什么是佛法?只有修炼到高层了才会实质的看到、明白。简言之:释迦当年的确没有讲出真正的宇宙的法理。但他所讲的话是带有佛性的,因为释迦牟尼的境界是如来佛。那么修炼者按照他“戒定慧”方法修炼,大根器者是能够得到圆满,但是那也只限于副元神。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话的翻译上有缺陷,故易生歧意。真正的意思就是如前老子所说“强名之”之意,并不是指宇宙本身或如来那一层没有法。没有法如来讲什么呢?讲什么如是安住其心呢?如来的智慧如何生成呢?他的能力又如何运作呢?所以,不能那样简单理解。鸠摩罗什翻译这个经的时候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当时玄学流行,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文人墨客,都喜谈玄,所谓的“玄”,其实是一种逻辑的辩证概念,本身就会使不了解道法的人流于一种“无可无不可”的迷惑态,鸠摩罗什译此经,当然也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自然也会以当时人的语言方式来译了。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里加了一个“慧命”于须菩提之前,实是后人赞誉之语,就好象说目犍连神通第一一样,须菩提长老被佛教徒认为慧命第一,就是智慧和机缘第一,能够因为其问话而使释迦讲出了《金刚经》。但从他的回答,可见他其时已经对佛讲的境界,以其智慧理解起来,也已经觉得有难度了,他担心未来世众生听闻如是讲法,会不会因为不理解而生疑惑?故有此问。释迦的回答,以此经文显然更令后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是翻译者以玄学方式弄得诘曲熬牙,这与前此的问题是同一个,当时释迦纠正须菩提说:“莫作是说。”那么这里冒出来这么多的话,是因为记忆者不一样。这句话再被翻译得颠三倒四,采用的还是一贯的肯定否定同时存在之法,其实一句说白了,就是说有这样的众生,也有因此一念生净信者,都有,不能一律。 2、“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言参照前面,就是须菩提还是没有明白,有疑惑说佛得正觉开悟,真的是没有得到任何法吗?佛见他还不明白所说的含意,就在那一面展现给他,对他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不是你那个理解。人能理解的意思是说开悟就是回忆起先天本来,一切是先天本来具足,没有增加一分,没有减少一分,只是返本归真的证悟,所以没有一个生命的一点法是外来的增加的。这里可以参照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己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 佛陀的用义,就是告诉弟子不要妄求,要“无所求而自得。”这是正常修炼时期的状态,当然宇宙正法时期不是这样的。今天尤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它不是一个生命简简单单的修炼解脱,而是整个宇宙的更新与再造,根本的东西与旧的宇宙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什么都不重要,除了对法和主佛的态度。而这个态度的表现成度决定了生命的层次和未来。 3、“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须菩提有所领悟,释迦接着说“复次”,就是“咱接着说”,或“再来”的意思。以此言观之,释迦的本义是“有法”,并非“无法”,鸠摩罗什翻译中常将“法无定法”翻得让后人摸不着头脑,因为这个宇宙法的存在实质,所以释迦讲 “不应取(拘)法。因为一切物质中都包含着宇宙的特性,他无所不在,任何一种物质中都有法性,都是法所成就,这个法所成的一切,也都是法在不同层次的存在状态,庄子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就是这个意思。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同化法的境界叫“无上正等正觉”。但以生命个体观之,却是有层次、等级和贵贱的。“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一切圣贤,皆依无为法而有区别”。其所成就一切善法,修者以空性无执的心来修炼,就会证得这样的“一”的悟道,当然不同的层次对“一”的认识还不是一回事,但都是那个根本的原始特性派生的。 “一的一切”,必须从属于“一切的一”,并依“一切的一”的要求和规律而调整自己。如果产生背离,就必然被淘汰。比如过去人类所熟知的修炼道路之大成儒家,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以成圣,修炼道教,在中国通常的正一与全真派别,悟真而最终成为真人,修佛教,按“戒定慧”依教奉行,空性圆满而本性自在成佛,都会在相应层次证悟到同样的宇宙真理并达到自性的圆满。这是指人类过去五千年里普通正常的修炼态,还有许多高深的大法,是以密传的方式不公诸于世。茫茫天宇,人类所知的修炼之法也是非常少的。公开在人类社会传的,过去也是很低的。这也是人类应该知道的。因为人老是喜欢用感情来衡量事物,年代久远一点的,总在感情上把它看得很高。其实时间与空间,也不过是宇宙造化的智慧体现,高低不看年代久远。就好比古人吃糟糠并不就是比今天人吃米饭好。人要理智地明辨这些。也许前此的东西,是为后来真正的大法大道奠定基础的呢?“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鸠摩罗什的翻译,可算是把众生害苦了,这话的意思是说如来会知过去、现在、未来,知道一切佛道神的法也都有其成住坏的过程,比如佛教到了坏的时候,就是末劫时期,那么“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的本意是说不要僵化地固守于形式,宇宙的法、根本的宇宙特性从未变过,而一切佛道神从这个宇宙根本法中的悟道却是一个演化的过程,要在明了这一点的情况下认识我所讲的善法的含义。因为释迦在其它的环境中讲过他的法的“正法、相法、末法、末劫”时期,故有此语。他还讲过末劫时期会有弥勒佛下世传新法,人在末劫末法时期只有用弥勒佛的新法才能得度。但他的法在正传时期是有佛在管的,是善(正)之法,修炼人应该遵循的。 4、“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也是释迦事后对这次所讲法的评述。在讲这部经的珍贵。因为这是他在晚年达到如来后讲的佛理。因为层次、内涵上是超越以前所讲的东西的。 5、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释迦讲这个话,也是因为当时旧的宇宙的状态,他的无可奈何。因为释迦从第六层宇宙下来,那么高的层次,也只能度副元神,对于他在世间的弟子,他只能安排他们往复转生中积累福德,而真正修炼成就的也都是副元神,其中有大家所熟知的极乐世界、琉璃世界的众生借体修炼成就者,当然还有更高的。这就是为什么说历史上有许多人修成过,总体来说非常之多,但人一个都没有修炼成的原因。他系统地给他的弟子安排了末法末劫时期的状态,因为这个时候法轮圣王以弥勒佛号下世传法,“一统大法理”,只有在根本的问题得到扭转,众生同化大法,才能不离肉身而修成佛。别说众弟子,就是当年承载释迦牟尼的肉身也还在世间轮回,并未得度。那么他过去对人所做的,也就是传出佛的修炼文化,是为后来大法的洪传奠定一个文化,同时为他的弟子安排了一条历两千五百年累积巨大福德,有此条件最后才能听闻大法,返本归真。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是非常明白地说了,就是说从来没有一个进入三界的生命“人”,真正得度。“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因为过去的状态都是这样,不管佛家、道家、大成儒家,也都是度人的副元神。古希腊先知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来到世间的万古以来其实一个都没有返回去。这个事情在以前乃是天机中的天机,是决对不可说的。是因为主佛下世洪传宇宙大法,将原来的这个状态彻底扭转回去,第一次谈出这个天机来,并且传出有史以来独一份“法炼人”的修主元神的大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正法。 所以,众生要能够明白这个前提,才能理解今天的复杂状态,已经不是一个生命如何按照过去的路,以自己的感情和一星半点的理解来所谓的“修行”,方向错误的时候,你每一步就是用尺子比着又有什么用呢?如果生命的根本物质都不纯了,你用再精密的办法来打造成品又有什么价值呢?佛、如来是具足神的一切神通的伟大觉者,是人像无存的,在过去他在世间的承载体也只是一个暂用之载具而已(今天与以后不是这样),然而,来在世间的生命啊,释迦又知道许多不是这儿低层所造的,是来自于很高层次,所以,世间的生命又不全是凡夫。至于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还是在说不要用人的观念来想、来理解如来所讲、所思、所行,“无我之我”是一个什么状态?只有真正修炼的人才会自知其义,那个状态在真实境界是很简单的,可是用人的语言,百千万言却难以表述。就是这样。因为过去的人类的价值,是为末劫时期正法锤炼成合乎要求的载体,那么,看来凡夫一个,因为其未来的价值,将来也知道,这不是为凡夫而存在的。 6、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是一段很让今天的人摸不着头脑的对话,如果你知道,当年释迦与须菩提的对话并不止在一个平面一个层次上,而是在另外的空间还有真实的示现,也就明白这个意思了。人常常以自己的想法、观念来想高层的事,其实都是妄心。因为人的意识、智慧、观念都是很低能的,而且带着强大的情欲和自私的心理,是不能让其看到佛的真实像的。偶尔示现,在过去也必是小范围的,而且是对根器极佳者示现的。须菩提已经达到罗汉果位,被释迦称为“第一离欲阿罗汉”,被众赞为“慧命第一”,他当然可以见到释迦如来为其展现的如来真实法象,所以很激动,连说:“如是!如是”,就是说:“哦,这样啊!这样啊!”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这里释迦提到了转轮圣王,实是法界万王之王的无上王尊号,又称法轮圣王。释迦讲法中有几大预示:其一是末法时期弥勒佛将下世传新法,修炼人得依弥勒佛之法修炼才能圆满。一是转轮圣王末法时期下世正法。一是末法时期人类的状态。这里称法轮圣王,观此句式,并无过多解释,显然释迦当年对弟子讲法中讲了大量转轮圣王的事,故不陌生,这里也不过多解释。这句话的真义是众生若要不离世俗以成圣,在人世中明明白白成就,得等到转轮圣王以弥勒佛号下世传法度人时,如来,弥勒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这个回答,已经不是着眼于问题本身,而是释迦当时给他讲法时,师徒间以思维传感沟通和神界的全知状态领悟时,须菩提对当时他意识到的问题,对释迦说“按我对佛陀所说的真正意思,世人不应该以三十二相的概念来观想如来。因为释迦以前教过他们观想之法,《楞严经》关于观想的东西论述很多,那也不过是低层有为法的一个便巧途径,但要真正理解佛法,不应着于象而去,要离相空性来证悟。“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须菩提名第一离欲阿罗汉,已证乐阿兰那行者罗汉尊位,在离欲这个方面,他对释迦讲的观想法非常用心,从而通过观想而知人欲之虚妄、低下、粗糙和肮脏,因为他在向更高层次修炼,释迦佛在此对他讲这个理,是针对他对“观想”的用心,可能在某些方面不自觉地认为观想就是打开一切封锁的妙法。其实在更高的境界,这个有形观想却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好比一个学物理的人,以前用牛顿力学原理解二维世界的力的问题,迎刃而化,感到这的确是真理,可是在微观原子领域,引入时间和空间变量的相对论领域,那原来的东西就是一个障碍,一个错误。再高,相对论的观念也是错的。可是在它们原有的适用领域,却是那个层次的“真理”。所以,在如来法的境界,若人不在心性上达到那个空性境界,而是着眼于有形的妄求妄念,那就是外求,就是走邪道,永远也不得证悟佛境界。 这个如来,这里不是专指释迦牟尼佛,而是指本然佛性。释迦从菩提树下起“金刚座”起来,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本来法相,皆因烦恼执著,不能证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求为妄念邪道,不能证得本然佛性并最终圆满。所以过去道教有“道不外求”之诫,佛教有“佛在心中”之语,岂空言哉!以此观之,末世还有以为建多少庙,诵多少经,做多少好事就是圆满之道者,其可笑复可怜也!完全违背了释迦牟尼佛的教诲!△ (待续) (人民报首发) 新唐人电视台首推「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