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謙受益,滿招損」是中國傳統的一句古訓,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老子說:「不自以爲是的人,才能夠對事情判斷分明;不自誇的人,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才能夠成就大事。」器量大的人,福澤也必定深厚;器量小的人,福澤也必定淺薄,而謙虛和驕傲,則是福禍的分際。品行高尚而虛懷若谷的人,他的道德就更顯的光明,因此謙虛是君子始終保持的美德。 春秋時,子路問孔子:「爲什麼小人總是自以爲了不起呢?」孔子說:「在長江水從汶山剛剛流出來的時候,連一個杯子都無法漂起來;到了長江渡口的時候,船隻可以並列航行。」子路問:「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長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的水勢一開始並不大,後來因爲逐漸的接納衆多的水流,才成爲一條大河的。說話謹慎的人不會虛誇浮華,行爲謹慎的人不會把功勞據爲己有。君子既智慧又仁德,能夠做到對人恭敬、待人寬厚、與人信實。而小人不講重德,才表裏不一且自以爲了不起。」 例如上古的賢君大禹從不驕傲自誇,他說:「別人的長處都值得我學習啊!」每聽到別人對他的善言相勸,常感激的下拜。他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功的治理了黃河,功垂青史。周公才華蓋世,不但不驕傲不吝嗇,還非常謙恭的禮賢下士,唯恐天下的賢人沒有得到任用。他循天道制定了禮樂制度。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最善於納諫的君主,他說「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他不僅虛心納諫,而且勇於求諫,真正做到了聞過則喜,從而使貞觀時期形成了「直士盈朝,從善如流」的清明政治局面。歷代的聖賢明君都敬天、敬德,心守謙虛而尊人約己,導人向善,爲人們樹立了道德的楷模,爲百姓增添福祉。他們何曾以自己的道德向人矜誇呢?他們尚且能夠如此的謙遜,人們爲什麼不去學習、效法他們呢? 晉朝的石崇與王愷,兩個人鬥富,比誰更有錢。王愷做了紫絲步障長四十里,石崇就做了錦步障長五十里。王愷誇耀皇上賜給他的徑尺珊瑚,石崇拿起鐵如意就把珊瑚擊碎,然後拿出家中的許多珊瑚,都是長達二、三尺高,以一株賠給了王愷。後來石崇因爲犯罪,家破人亡的時候,嘆氣說道:「你們殺我的目的,不就是想要得到我的家產嗎!」石崇到臨死之前才醒悟,如果他能夠早些知道的話,必定就不會自誇了。而驕傲自誇的災禍,就是如此的殘酷,所以一言一行,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呢?而且富貴才能又有什麼足以爲恃的呢?若是以此來驕人,姑且不談他災禍是否已至,首先就已經喪失了自己的心而不知羞恥了啊! 人一旦有自滿高傲的心,就會障礙自己德行的提升。自滿之後,便無法再增加;自誇之後,便無法再提高。只有謙遜、努力的在德行上提升才是最有意義的,只有堅定對真理的追求和不斷昇華思想境界才能擔當起大任和重任,只有以寬廣的胸懷包容一切,才能善化他人,令一切不正的因素解體。正如古語所說「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明慧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