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數十萬大軍進川「救災」的祕密曝光(多圖)
 
大陸讀者供人民報專稿
 
2010年2月7日發表
 

劫後天府淚縱橫!

【人民報消息】看完夏明談《劫後天府淚縱橫》的拍攝感受,我不能不把自己所知道的中共數十萬大軍進川「救災」的祕密曝光。更不能不把新四軍老幹部對中共政權的叫絕評論揭示出來。

中共數十萬大軍進川「救災」的祕密曝光

這次四川大地震,震後不到兩小時,我就在當時下榻的賓館看到中共的確迅速出動了幾十萬軍隊「救災」,在距離通往都江堰的高速公路上,都看見部隊絡繹不絕的往都江堰方向急行軍,許多戰士簡直是在跑步前進。可以說是通宵達旦、日夜兼程。一直到我第三天離開時,連續幾天幾夜,只見賓館外面公路上,往震中疾馳的部隊幾乎就沒有中斷過。


等待搶救,還能堅持多久!
然而奇怪的是,據到過震中地區的目擊者們說,在「黃金七十二小時」之內,老百姓心急如焚,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居然沒有得到軍隊的救助。

事隔四個多月,我又出差去了綿陽一帶,這才聽到知情者告訴我事情的真相,原來,這些部隊接到的命令是:火速馳往震中地區,搶救被地震掩埋的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搶救中共的核武器。

曝光了,中共的祕密「核武庫」原來在震中地區,而這些被震爆的核武器反過來更加劇了汶川地區的災難。正因爲此,中共自己不救人,也不許外國人來救中國人。

這核武器可是中共的「命根子」啊!死他個幾十萬算甚麼,「人總是要死的」,何況針對美國的核大戰一旦打響,中共準備好了,即使死十幾億中國人,都在所不惜嘛!

中共前國防部長遲浩田在一次講話中說過:「要美國人死它一、兩億人確實是殘酷,但只有這條路才能換取中國人的世紀,中國共產黨領導世界的世紀」,「如果歷史一定要我們選擇:是死中國人還是死美國人?是保全幾億中國人的生命重要還是保全我們黨的生命重要?我們只能選擇後者。誰叫我們是中國人?誰叫我們是共產黨黨員?從我們入黨那第一天起,黨的生命就是高於一切!歷史將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我講到這裏,難免有人會問:那麼我們在美國的幾百萬同胞怎麼辦?他們說,我們不是反對中國人殺中國人嗎?這些同志很迂腐,太不講究實際了。我們如果堅持中國人不殺中國人,我們能解放中國嗎?」

「我們要有兩手準備。如果生物武器偷襲成功,中國人民將在對美鬥爭中付出最小犧牲代價。但是如果不成功或引發美國的核報復,中國恐怕就要遭受損失過半人口的災難,所以我們要做好大中城市的空防準備。但不管怎樣,爲了黨和國家及民族的前途,我們只能大膽往前走!不管有多少艱難險阻,不管要作出多大犧牲!人口即使死了過半,還能再生出來,而共產黨一旦垮臺,就一切都完了!永遠完了! 」

「戶籍制度」──殺人不見血

另外,中國的「繁榮昌盛」使我對中共殘酷的「戶籍制度」和「檔案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刻。

人們對中國的「戶籍制度」應該不陌生,但是不一定知道這「戶籍制度」對中共牢固統治的極端重要性。大多數西方人對中共的戶籍制度的真正作用更不知道,以爲跟他們的「社會安全號碼」制度相似。其實不然,西方人大錯特錯了,兩者大相徑庭,風馬牛不相及。可以毫不誇張、毫不隱諱的說,所謂「戶籍制度」,對於中共來說,確實是保護黨的生命的生死攸關的根本制度,是維持和鞏固其統治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戶籍制度」是中共手中的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利刀,戶籍制度不但相當細緻的把中國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徹底剝奪了大多數中國人的居住自由和遷徙自由,甚至有些人連結婚都受到阻礙。

一些西歐、北美、東洋人,來到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被這眼前的「繁榮昌盛」驚懵了,無不目瞪口呆。有的說:「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簡直是神話,比我們那兒還繁榮啊!」

創造財富並促成中國「繁榮昌盛」的農民工們,他們沒有人權,他們被死死壓在社會最底層,他們創造的剩餘價值,幾乎完全被黨所剝奪。他們是「和諧」社會里兩極分化的「窮困極」。與其說中國是「國富民窮」,不如說是「黨富民窮」、「官富民窮」更加貼切準確。

中共政權爲何「已經武裝到了陰毛」


中共存在一天就殘害中國人民一天!
有位新四軍的老幹部,曾經沾沾自喜的對我說:「世人都誇獎,美國軍隊武裝到了牙齒,嘿,那有甚麼了不起的呢。我們黨的政權,已經武裝到了陰毛,你信嗎!」

我相信,我愕然,我深思……美國軍隊武裝到了牙齒,爲了什麼?中共武裝到了陰毛,又是爲了什麼?

美國軍隊武裝到了牙齒,是爲了美國人民不受傷害。因爲軍隊是國家的,國家的責任就是保護人民。而中國共產黨這個沒有註冊的非法龐大組織,無論是武裝到牙齒,還是武裝到陰毛,無論是動用達姆彈,還是動用坦克車,都是爲了欺壓和殘害中國人民。

我終於明白,任何事情都不能就事論事、泛泛而談現象,必須要看目地性,這是民主和獨裁兩種社會制度本質上的區別,把握住這一點,就決不會被中共的任何宣傳所迷惑。△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28,65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