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飞翔的柏林墙」背后的故事(图)

文婧




八千个用天然橡胶制成的白色气球灯在部份柏林墙原址处被点亮。

【人民报消息】几千个白色气球灯筑起一道新「柏林墙」,一按开关,连绵宛如发光丝带的「柏林墙」一段段冉冉升起,变成一个个小白点,乘着东风,慢慢向西飘去,最后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这是11月9日晚上,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大型庆典上的高潮,只有几十分钟的气球灯表演,背后却有不少长长的故事。

残疾人组装灯座

这些看上去既现代又优雅的气球灯,竟然是残疾人装配的,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市郊的一个和足球场一样大的厂房里,工人们组装出了八千个气球灯座。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工厂,工人都有轻度精神残疾,但从事一些不很复杂的拆装工作没有问题。和其它工厂一样,他们是通过招标而得到这份任务的。

灯座设计并不复杂,所以装配起来并不困难,大概来说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部份:一个可以注水的塑料底座;底部配有电池,给上面的灯使用;底座和气球之间用一根碳制空心细竿连接,高2.40米,和柏林墙高度一样;竿子上配有一套设备,放飞气球时,只需要在竿子下方按一下按钮就可以了。这些残疾工人两人一组,一天平均可以做60个灯座。

环保的气球

八千个气球会飘到什么地方去,谁也不知道,如果这些气球是用不容易分解的人工材料制成,那么对于环境来说,这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负担。环保意识强的德国人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在这个特殊的喜庆日子里。

设计师Christopher Bauder介绍说,气球是用天然橡胶制成的,其在自然界腐烂需要的时间和一片橡树叶一样长。

剩下的部件的材料虽然不是天然制品,但在活动后会运回到车间,由残疾工人们拆卸,并做回收处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环境。

每个细节都得测试

在过去的一年半里,设计师Bauder的工作室里的那台3D打印机几乎没有闲着的时侯,因为大大小小40个部件,每个都需要全新设计,也都需要进行试验。

这几千个气球灯,看上去既要纤细轻巧,结构又要稳定结实,能够在柏林11月的寒风中支撑三天;而且不仅要容易安装,还要能点亮,能防雨;在第三天晚上还必须可以顺利放飞。

为了满足所有这些条件,Bauder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很多一开始看上去挺不错的主意,最后证实是技术上无法实现的,就还得找新的解决办法,所以Bauder的地下室里堆满了各种各样被舍弃的试验品。

俗话说,魔鬼在细节中。一个很小的细节就可能让整个计划泡汤,比如气球的密封口,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只有拇指大小的塑料部件,但最后竟然成了汉诺威大学的一项研究项目。

在一次试验时,突然下起了雨,Bauder认为没有问题,因为他已经把所有下雨时会出现的问题想得非常周全了,但是开关按下去,气球竟然没有飞起来!仔细分析后,才发现,原来因为水薄膜的缘故,气球被吸到下面的漏斗形底座上了。

在不断改进设计的这一年半的时间里,Bauder经常遇到这种出乎意料的问题,他在不断地寻找解决办法。

似乎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11月9日晚上,在正式活动上气球飞上天时,仍然有几个顽固地留在灯杆上,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可以看到,任凭下面的人怎么撼动灯杆,气球还是稳稳当当地留下不走。还有几个气球放飞时,只升高了一米多,就不再动了,好像是下面的人名卡片卡在气球座的某个地方了。

不管怎么说,90%以上的气球都在11月9日夜晚顺利点亮升空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创意为庆典增色不少,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柏林被分裂的冷战历史。而在制作过程中启用残疾工人,考虑环境不要被污染,也显示出了德国人的人文关怀。△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4/11/11/60428.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