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屠呦呦获奖后 新华网还不肯放过她(图)
 
倪丑
 
2015年10月20日发表
 
新华网还不放过屠呦呦!
国家政府网站继续否定诺奖得主屠呦呦。都是青蒿惹的祸?!

【人民报消息】屠呦呦获诺奖是因为她领衔发明青蒿素,大大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使世界上34亿人受益。这次获奖的深远意义在于,世界首次对中华民族「草」药百分之百肯定。但是,这种喜悦却被妒忌和争名争利所淹没,这是近几十年养成的平均主义、见不得别人好的最典型的一次表现。 记得文革中一些名演员、名演奏家因为遭妒忌,被迫自杀的彼彼皆是。 使用嗓子的让你发不出美妙的声音来,使用手指演奏的手指被折断。这样做的人是自己成不了名演员,也不让别人成。 今天看到新华网「科技创新里程碑」栏目里的一篇文章感受颇深,这篇署名文章的题目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屠呦呦团队骨干钟裕蓉印象》,通篇谈的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诺贝尔奖得主不应该是屠呦呦」。原因?她与「我」无关,她就不应该拿到诺贝尔奖。 这位文章的作者是屠呦呦团队成员钟裕蓉1960年一起入学的大学同班同学,那是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班60级。 其实,不管文章作者是谁,这篇文章都会出笼。因为领导没有这个意思,也就没有这篇文章。 作者写道:「1965年,大学毕业后,钟裕蓉分到北京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而我则作为生物系唯一一个考上研究生的人,开始在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读细胞学。那以后,我到北京去,都要去看看老同学。」那年文革还没有开始。 后来,文章作者只零星知道老同学钟裕蓉的一点情况,「我只知道她在做一件有关国防的研究,后来又知道她因做实验引发气管肿瘤,切除了一边肺的三分之二。」 到「1993年,钟裕蓉公派日本作访问学者,从此音信杳无。」到2015年屠呦呦获诺奖,文章作者说看到新闻里提到22年未有任何联系的老同学钟裕蓉的名字,于是猴儿急的从北京农科院的一位同班老同学那里得到了一个据说打不通的电话号码。 在此之前,文章作者从来没打过国际长途电话,此时「我紧急开通了国际电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改正了电话号码中拨国际长途时的错误,终于拨通了钟裕蓉在日本家中的电话。」这是为了什么呢?七八十岁的人了,仅仅因为在新闻中看到了老同学的名字?这很难让人理解。 据文章说,1993年,钟裕蓉公派日本作访问学者后,丈夫也公派至日本进修,儿女也都去了日本。1997年,她在55岁那一年,正式从中国中医研究院退休,定居日本至今。 这位老同学文章第二段就写道:「钟裕蓉是屠呦呦团队的主力,是她第一个成功的取得青蒿素晶体,以至于有人认为,真正应该得到诺贝尔奖的应该是她。」这是什么意思呢? 文章说,「钟裕蓉说,能够参加这一个最终获诺奖的项目研究,起了一个『螺丝钉』的作用,觉得很幸运,很满足。其实,钟裕荣在屠呦呦的青蒿素科研团队,不仅是『螺丝钉』,还是顶梁柱。」 文章这样否定青蒿素科研团队组长屠呦呦:「吸附剂的种类很多。倪慕云和钟裕蓉在组长的指导下,试了许多吸附剂都失败了。」也就是说屠呦呦是个饭桶。 文章继续兜着圈子说屠呦呦不应该拿诺奖:「于是钟裕蓉决定另辟蹊径。正当而立之年的钟裕蓉,在一份有关气管炎药物研究的文献中,发现硅胶对于分离中性物质比较好。钟裕蓉在层析柱上填充了硅胶,让青蒿提取液缓缓通过硅胶,过滤了杂质,青蒿抗疟疾的有效成分纯化液便流了出来。那是1972年的一个永远难忘的晚上,晚饭后钟裕蓉照例从家里走到实验室去加班。当她走进实验室时,发现盛纯化液的容器中出现了方形结晶,她当时高兴得流下了眼泪。后来,在其他研究单位的协作下,搞清楚了这种结晶的分子结构。屠呦呦正式命名这种有效成为青蒿素(语句不通)。青嵩素至此正式诞生。」屠呦呦只会起名?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获得有「准诺贝尔奖」之称的拉斯克奖,奖金25万美元。这是中国生物医药界所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然而,这个被外国同行推荐得到的殊荣却遭到本国领导和同事的妒忌。 2011年11月15日,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非常客观的说,此次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屠呦呦做到了三个「第一」,她得这个奖实至名归。 另外,屠呦呦在古代中医药典籍的启发下,还创造性的解决了4个问题:选用哪种青蒿?选取哪个部位?在什么季节采摘?用什么方法提取?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医学奖评选委员会宣布把诺贝尔医学奖颁布给出生于爱尔兰的威廉-坎贝尔、日本的大村智以及屠呦呦──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美联社10月5日报导称,这3位获奖者将分享800万瑞典克朗(约96万美元)奖金:一半奖金(48万美元)授予屠呦呦,另一半奖金坎贝尔和大村智各得24万美元。 据宁波日报10月6日报导,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却没人告诉她,她还是从电视新闻中得知的。 在屠呦呦从央视得知自己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三天后,10月8日,中国科协主办了「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 85岁高龄的屠呦呦在下午3点钟到场。 屠呦呦演讲中始终贯穿着并肯定着团队协作工作的方式,尤其是研发过程讲得很细。在讲的过程中,她一直把「我」说成「我们」。她说: 「东晋时期,(也就是距今)一千多年前,有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青蒿一把,加水研磨一下,压出来的水喝下去。后来回想我们当时一般中药都是用水煎一煎,就考虑到为甚么这么来处理这个药?我们就考虑,可能有温度破坏的问题,还有一个提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成份),也就是说,还有一个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一个品种的问题。早期的青蒿、5月的青蒿根本没有青蒿素,因为从植物来说,它体内没有合成青蒿素,就是大量的青蒿酸,都有品种的问题,有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采收季节的问题,更多的是提取方法的问题。从这四个方面反复实践以后,最后才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部位,这个部位能够抗疟,有百分之一百的抑制率。其实青蒿一大部份都是杆,这个杆根本不含有青蒿素,只有很少的一点,叶子才含有青蒿素。所以后来,我们用乙醚来提(青蒿素),因为乙醚的沸点比较低。但这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用乙醚提出来的杂质还是比较多的。有酸性和中性两个部份,酸性部份是没效的而且有毒性,所以去掉酸性部份,留下来的中性部份,这才能达到100%疗效。」 今年10月19日,新华网主办的「科普中国」,借屠呦呦当年的团队成员钟裕蓉几十年没有任何联系的大学同学的嘴再次话里话外的否定中国诺奖得主屠呦呦。 这样的文章应该是在上级的指示下出笼的吧? 如果不是媒体报导,谁会相信屠呦呦是从电视上获知自己得诺奖的! 国人总在问:为什么咱中国人那么聪明,却总得不到诺奖?现在明白了吧?妒忌心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在媒体出了那么多报导说明屠呦呦得诺奖是实至名归,现在还出文章否定她。可想而知,这个体制把人的思想都扭曲到怎样可怕的程度了。△ (人民报首发)

 
分享:
 
人气:80,91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