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历史巧安排︰民族复兴 呦呦获奖(多图)
——专题︰是时候认识中华医学的伟大
 
诺贝尔颁奖典礼。
屠呦呦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
诺贝尔奖主持人跪下为屠呦呦拿话筒。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肖辛报导)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就在中华民族开始兴旺发达的时刻,屠呦呦倾其一生所研究出的青嵩素赢得了诺贝尔医药学奖。这看似是巧合,但绝不是巧合。这是历史的安排,因为一个民族要腾飞,方方面面都要跟上来,方方面面都要被认同。 被同行推荐 2005年,美国国立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的教授刘易斯.米勒博士(Louis Miller)在遇到中国同行时,抓住机会问谁是青蒿素的发现者。米勒博士得到的回答是白眼或一脸茫然。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开始了自己的调查追踪,最后终于定位在屠呦呦这个名字上。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开始在海外远扬。从2010年开始,米勒博士坚持每年向诺贝尔奖评委会推荐屠呦呦。米勒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实在太重要了。 2011年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研究奖(The Albert 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这个奖项在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医学奖。并终于在2015年获奖。看起来是一位美国同行的推荐,实际上是上天的安排。 名字中的命运密码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时值民国时期。儒学丰厚的父亲从《诗经.小雅.鹿鸣》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诗句中取出「呦呦」二字作了她的名字。「呦」字音「优」,「呦呦」的意思是指鹿鸣的声音,让这个名字充满童趣。这几句诗的大概意思是,鹿儿呦呦地鸣叫着,悠闲得在原野上采食着青苹、青蒿,或岑草。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时的导师名字叫楼之岑。 青蒿是鹿儿的主食,屠呦呦为治疗疟疾研究了一辈子的青蒿,屠呦呦就是被命运安排来发现青蒿素的那个人。很多人都说屠呦呦是三无专家,既没有海外镀金背景,又没有博士和院士的头衔。看似不好,其实是最好的。因为在中共统治的时代,你有一堆头衔就意味着你没有时间去研究真正的医学。所以,什么头衔都没有,才能让屠呦呦安心来学习和研究。 治疟缘起 在1950和1960年代,疟疾出现了抗药性,中国南方的疟疾发病率开始上升,并在1954年、1960年和1970年爆发过三次大范围的疟疾大流行。然而中共政府认识到疟疾病的严重性却是由于当时的越南战争。那时疟疾也在越南肆虐,因感染疟疾而死亡的越南士兵比作战伤亡还要严重。为了支持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北越政府和军队,毛泽东亲自下令,1967年5月23日,由全国多个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寻找抗疟新药的研究工作正式开始,代号为「523」项目。这实际是一个秘密的军事项目和政治任务。 「523项目」开始一年多时间里的研究重点以西医的药物合成为主,但是合成药物在人体实验中表现的毒、副作用都太大。中共当局这时想到了中医,于是在1969年1月,北京中药研究所(现称「中国中医科学院」)被选中加入了这个项目。因为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学术权威都被打倒了,当时作为助理研究员,只具有初级职称的屠呦呦即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项目组的组长。屠呦呦具有中西医双重教育背景。 虽然做实验辛苦,却也相对平安,没有人去查她的父母两边家族均为宁波史上的名门望族,研究青蒿让屠呦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躲过了被批斗的恶运。而她的丈夫在那时则和很多人都在「五七干校」劳动。 让世界认识中华神传医学的时候到了 中国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在中国40多年后都不被认可,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医药界,很长时间对青嵩素不重视,这么好的能救人的药物被冷落了20多年,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不让人思考。 他们评论说,青嵩素之所以被冷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大的医药公司都不愿意生产,因为利润太低。制药公司对于那些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发现的药物很快就能大量生产,因为利润高,像青嵩素这类虽然可以大面积治病救人、但利润低的药物,则得不到重视,利益使人们忘掉了药物要用来救人的根本。 1971年屠呦呦首次在实验中发现了抗疟疾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当年在研究项目陷入僵局,没有进展的时候,她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 按世卫统计,自2000年起,非洲地区超过2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这种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在屠呦呦的论文中,曾表示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屠呦呦认为「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 既然是真正的馈赠,就应该好好利用来造福人类,可是从青嵩素的发现到2000年大面积在非洲等地用于救人,之间为什么白白耽搁了20多年,就像德国电台提到的那样,人们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有人认为,所有便宜的有效药物都很难推出来,因为大公司几乎垄断了世界医药市场,有价值没利润的药物很难得到生产,当有些研究一出现有好苗头但没什么利润时,大公司就买断下来,导致这种药的消声匿迹。 这次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颁发,令国际社会直面并思考如何利用传统文化,重新考虑人在利益和良知面前的答案,如何更好的拯救生命才是回归与复兴人类道德的重要话题。诺贝尔医学奖的这一转变信号,值得人们深思。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2015年12月10日领取诺贝尔奖。屠呦呦于瑞典时间12月4日抵达斯德哥尔摩阿兰达机场,7日下午还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了演讲。屠呦呦是与美国、日本两名科学家共同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 12月7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 她说︰「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掘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医药学研究者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演讲中提到,在历经数十年的失败之后,在面临研究困境时,因为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务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而得到关键性的启发,即「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从而让青蒿素的提炼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海选中药方 锁定青蒿 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通过查阅大量古籍医书、拜访民间老中医和搜集民间偏方的方式,首先海选出2000多种可能药方,接着又筛选出640多种抗疟药方,然后又重点对200多种中草药植物的380多种萃取物进行动物试验,可是都没有成功。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发现了学名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一种青蒿的萃取物有效果。 屠呦呦最后引用了唐诗《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来勉励自己与他人「更上一层楼」,以发现蕴涵于中医药中的宝藏。屠呦呦指「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并呼吁各界更加关注抗击疟疾的问题。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后,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得到灵感,在实验室中终于从青蒿叶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由此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青蒿拿来治疗疟疾,是在古时候大概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中医理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的国粹之一。由此可见,在中国医药或者说从中国本土的这些古时候的药方里头去寻找中医的智慧,才是正路。 屠呦呦的执着 屠呦呦当年的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姜廷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但任务时间又很紧迫,屠呦呦为了加速提纯速度,急需寻找能够容纳大量溶剂和实验品的合适器皿。然而,紧张的经费却让她们一筹莫展。急中生智的屠呦呦,想到了家中腌咸菜用的瓦缸,就把这样的瓦缸充当了提纯药物的器皿。最终,靠着这些瓦缸成功提纯了100克青蒿素结晶。而屠呦呦却因为长期接触这样的环境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其它成员也出现了不同的中毒症状。」 但这些没有动摇屠呦呦的决心,病情一好转,她就急忙跑回实验室继续科研。为了能尽快让青蒿素用到临床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她和科研团队成员自己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她们尝试改用单体胶囊…… 回忆起屠呦呦研究团队当年的实验情景,姜廷良不无感慨地说︰「她的身上有着超越常人的执着精神。这是科学家最重要的质量。」姜廷良透露,在青蒿之前,屠呦呦还筛选过很多种物质,「比如胡椒,实验室的抗疟成绩相当漂亮,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90%多,但是临床却没效果。青蒿提取物在开始的实验中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也只不过68%,最低才百分之十几,远远不及胡椒,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坚持和执着,青蒿素的研究很难取得成功。」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里面去找答案 台湾心理教育学博士陈彦玲指出,大家已经发现现在的科学界也好,技术界也好,事实上都不断地追溯过去,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里面去找答案。 对于有些人武断地认为某些中医药方疗效不佳,而认定中医的过时或不够科学,陈彦玲指出︰「中药的制程,有着细致严格的标准,有时会发现为什么以前的药方有效,现在同样的药方不见得有效呢?原因之一是如果制药的人耐心不够,偷工减次,那么药性自然大打折扣。例如九蒸九晒的工法,他就会偷一二次懒,那他中间的毒性就去得不够干净,真正的药效无法完全提炼出来。另一方面,因为人类整体的道德下滑,讲究利益挂帅,导致环境严重的污染,没有了干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以及纯善的人心,何来如昔的高效药剂?」 瑞典教授为屠呦呦跪地举话筒︰我甚感荣幸 屠呦呦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主题演讲。日前有媒体披露,据细心的人发现,在她演讲时,会议主持人一直跪在地上,长达30分钟,这是为什么?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12月10日披露,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是卡罗林斯卡学院传染病学教授简.安德森先生,现场中的一幕或许很多人没有发现,在屠呦呦研究员演讲全程中他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屠呦呦,另一只手为屠呦呦研究员拿着话筒,30分钟一动未动。 据当时知情者透露,可能是因为前两位获奖人是站着,委员会临时决定搬来椅子让屠呦呦研究员坐着演讲,可是麦克风线不够长。但简.安德森先生这种敬业的精神,这种对老人的尊重,值得尊敬。 屠呦呦12月7日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藏中发掘出来的。」她说︰「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掘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医药学研究者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刚刚领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7号曾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发表演讲。演讲的题目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卡罗琳医学院的教授简.安德松(Jan Andersson)是屠呦呦演讲会的主持人。当时他半跪着为屠呦呦举了将近半个小时的话筒,感动了不少观众。 卡罗琳医学院教授简.安德松︰我们放了一个三脚架放麦克风,但当她走到演讲台,就看不到她的演讲稿了,我马上把三脚架拿掉,她说她要坐下,我就把椅子拿过来,她坐下来之后,我发现我个子太高,我想我还是跪下来,这样就可以和她同高度了。 安德松说,他很尊重屠呦呦,为屠呦呦举话筒的那半个小时,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屠呦呦的专注,他为此觉得非常荣幸。 卡罗琳医学院教授安德松说︰我和她的头也就距离10厘米左右,能够感受到她的专注和付出,我很渴望了解她,她付出所有努力,将一种草药提取成一种真正的、神奇的、无与伦比的药物,这是很精彩的时刻,因此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她举话筒。 更上一层楼 屠呦呦最后引用了唐诗《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来勉励自己与他人「更上一层楼」,以发现蕴涵于中医药中的宝藏。屠呦呦指「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并呼吁各界更加关注抗击疟疾的问题。 中医名家谈传统中医药 对于屠呦呦演讲中对中医药的肯定,台湾著名中医师胡乃文表示︰「,或许可以引领现在西医的发展。但可惜现在的人,一般都不太注重中国古时候的医学智慧了。」 与西医理论相比较,很多人觉得中医比较高深,不好理解,而西医理论则较为简单、易懂。 胡乃文认为,中医的内涵是远远超越于「治病」,它直接研究人体宇宙之奥秘。用外在的药物或手法叫做「治」病,而自己通过锻练达到健康则叫做「祛」病,古时候人们对「医生」和「药物」的理解都和现代人的理解有天壤之别。医生应当是修炼有术之士,道德之士,知命理而能济世救人。 诺奖颁发给屠呦呦,网友评论说︰这是对中华民族神传文化的敬重,凡是对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我们都从心底里敬重他们。让我跪,我也跪,没有比跪更能表达对中医传人的敬重之情了。我郑重地告诉大家,这不是媚态,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还有人说,主持人发自内心的下跪动作,一点不做作,完全出于对传统医药学者的尊重。△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5/12/21/62662.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导读
 
 
 
 

?!江绵恒和韩正,哪个精神失常了(多图)
1. ?!江绵恒和韩正,哪个精神失常了(多图) (474,273次)

刘云山这么一闹,促习下了一个决心(多图)
2. 刘云山这么一闹,促习下了一个决心(多图) (470,344次)

自燃!曾庆红连同铁帽子一起烧成灰(多图)
3. 自燃!曾庆红连同铁帽子一起烧成灰(多图) (463,995次)

新华网这两题目不惊人 但内容惊人(图)
4. 新华网这两题目不惊人 但内容惊人(图) (456,793次)

习要动教育界 江姘头陈至立悬了(图)
5. 习要动教育界 江姘头陈至立悬了(图) (453,033次)

好!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股东(图)
6. 好!中国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股东(图) (433,229次)

孟建柱趣闻:江一手提拔的爱将地震热舞(图)
7. 孟建柱趣闻:江一手提拔的爱将地震热舞(图) (430,457次)

坏菜了!刘云山在三胖面前充大瓣蒜(多图)
8. 坏菜了!刘云山在三胖面前充大瓣蒜(多图) (418,115次)

李克强「高铁外交」再落一棋 中泰铁路开工(图)
9. 李克强「高铁外交」再落一棋 中泰铁路开工(图) (370,401次)

两根筷子所蕴含的无限文化(多图)
10. 两根筷子所蕴含的无限文化(多图) (361,689次)

这个宇宙新发现让人类得使劲琢磨(多图)
11. 这个宇宙新发现让人类得使劲琢磨(多图) (280,812次)

行星听喝儿撞地球 屡屡擦身而过(多图)
12. 行星听喝儿撞地球 屡屡擦身而过(多图) (278,732次)

这么折腾北京的天儿…咱也SDR了(多图)
13. 这么折腾北京的天儿…咱也SDR了(多图) (271,433次)

纯爷们儿!一对新人婚礼上的感动(多图)
14. 纯爷们儿!一对新人婚礼上的感动(多图) (267,454次)

战略伙伴全天候 中非携手真共赢(多图)
15. 战略伙伴全天候 中非携手真共赢(多图) (262,382次)

不笑话:都是巴黎惹的祸(图)
16. 不笑话:都是巴黎惹的祸(图) (261,944次)

聂树斌案因谷开来减刑而继续延期(图)
17. 聂树斌案因谷开来减刑而继续延期(图) (234,895次)

美国警官守护重伤警马不愿离开(多图)
18. 美国警官守护重伤警马不愿离开(多图) (214,252次)

天文不断发现古老星系 挑战现有宇宙理论(多图)
19. 天文不断发现古老星系 挑战现有宇宙理论(多图) (201,402次)

首次发现太空宝宝极像躺在子宫里(多图)
20. 首次发现太空宝宝极像躺在子宫里(多图) (200,435次)

为了一个「假说」多国科学家烧包儿了(图)
21. 为了一个「假说」多国科学家烧包儿了(图) (198,943次)

历史巧安排︰民族复兴 呦呦获奖(多图)
22. 历史巧安排︰民族复兴 呦呦获奖(多图) (196,212次)

天使应该就是这个女孩的模样(多图)
23. 天使应该就是这个女孩的模样(多图) (193,602次)

山东聂案延长复查  福建20年旧案启动再审(图)
24. 山东聂案延长复查 福建20年旧案启动再审(图) (192,568次)

习近平决不是如此鼠肚鸡肠的人(多图)
25. 习近平决不是如此鼠肚鸡肠的人(多图) (178,654次)

韩红的这个微博给老江提个醒儿(图)
26. 韩红的这个微博给老江提个醒儿(图) (176,105次)

人民币入篮 将给世界带来好运(图)
27. 人民币入篮 将给世界带来好运(图) (171,807次)

乌镇绝图:习近平面前 刘云山一个怂(图)
28. 乌镇绝图:习近平面前 刘云山一个怂(图) (164,672次)

刘晓庆坦言新书是对「那个事件的总结」(图)
29. 刘晓庆坦言新书是对「那个事件的总结」(图) (164,547次)

傻瓜TPP!世界最依赖中国的10个国家(图)
30. 傻瓜TPP!世界最依赖中国的10个国家(图) (148,774次)

在濒死后 她们知道了自己来的地方(多图)
31. 在濒死后 她们知道了自己来的地方(多图) (118,593次)

科学家发现:善恶有报是真正的科学(图)
32. 科学家发现:善恶有报是真正的科学(图) (108,622次)

土耳其击落经济伙伴的战机动机蹊跷(图)
33. 土耳其击落经济伙伴的战机动机蹊跷(图) (90,604次)

习近平对非洲全天候朋友的经典语录(图)
34. 习近平对非洲全天候朋友的经典语录(图) (89,740次)

空姐蹲地喂饭 老人感动落泪(图)
35. 空姐蹲地喂饭 老人感动落泪(图) (74,370次)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