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用愛心堅守教育的鄉村教師(多圖)




廣安華鎣順天寨村小教師何昌芳給學生批改作業。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唐芍良綜合報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為因應農村學齡兒童大量增加,各級政府大量招收鄉村教師。這些鄉村教師中,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僅少數是師範類畢業的青年,更多的是社會青年,他們中有高中畢業、有初中畢業、大部分只是小學畢業。在經過簡單的招考手續後,隨即補充到各個崗位。其性質有公辦、民辦和代課。

時至今日,還有千千萬萬的鄉村教師,依然還在默默的堅守著,遍布於每一個偏僻的角落。他們沒有抱怨房舍的簡陋,沒有埋怨工資的低廉,沒有嫌棄學生的貧困,只是默默的堅守,堅守在甚至沒有講臺的講臺上。

五旬教師堅守村小35年 堅信寒門出貴子

10月下旬,秋意漸濃。廣安華鎣順天寨村小操場上,年過五旬的何昌芳拿著掃帚正清掃黃桷樹落葉。1980年,年僅15歲的何昌芳成為這所村小的老師,並親手植下這棵黃桷樹。

華鎣市溪口鎮順天寨村位於川渝交界處,村裡的人祖祖輩輩守著荒涼的大山,靠務農為生。教育是村上的頭等大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讀書,躍出農門,走出大山。村上唯一的學校——順天寨村小是全村人改變命運的寄托。

1980年9月,年僅15歲的何昌芳放棄上高中,到順天寨村小當代課老師。「當時只覺得當老師很好玩,可以教別人讀書寫字。」何昌芳說,到村小的第一年,她教的是五年級,年齡稍大的學生,很多學生都不叫何老師,叫姐姐。

時光荏苒,學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何昌芳仍舊守著這幾百平米的鄉村小學。「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走出順天寨,去外面闖一闖,不用在山裡幹農活兒。」何昌芳說,讓學生過得更好,是她這輩子最大的心願。

剛到村小的第一天,何昌芳見土壩操場空曠,她和兩個年輕老師找來一株黃桷樹幼苗,移植到操場上。35年過去了,當初的黃桷樹幼苗已長成大樹,枝葉可遮蓋大半個水泥操場。與何昌芳一起栽樹的老師已在多年前調到鎮上學校教書。

幾年前,順天寨村小的老師相繼調離,剩下何昌芳一人。鎮上領導多次找她到鎮上教書,都被婉言相拒。「去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地方教書肯定是好事。」可想到學校還有這麼多孩子需要自己,何昌芳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都走了,學生怎麼辦,到鎮上讀書太遠了,我不放心。」

每天放學,何昌芳將學生送出校門,修改完作業,到家時已近天黑。對於家庭,何昌芳更多的是歉意。「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太多,沒有盡到做女兒、妻子、母親的責任。」何昌芳稱,結婚後,家中的大小事都由丈夫操辦,雖然丈夫嘴上沒說什麼,心裡難免會有些情緒。

如今,何昌芳的兒子鄧川也成為一名教師,何昌芳心中深感自豪。「我沒有要求過他『接班』,但他選擇了這條艱苦的路,我支持他。」何昌芳說,希望兒子能夠像自己一樣,在教師崗位上一直堅守。

眼盲老師堅守大山深處 希望有人資助學生




馬建華在講臺上課,妻子義務幫助丈夫輔導學生。

45歲的馬建華是西昌市馬鞍山鄉茶葉村小學8個孩子唯一的老師。2008年,馬建華患上視網膜色素病變,左眼視力降至0.08、右眼視力0.02,幾近失明。當地教育局準備將他調到中心學校從事更輕鬆的工作,但他婉拒了,選擇留下來繼續為孩子們上課,他的妻子楊紫瓊也義務幫忙照看學生,夫妻兩人在大山深處繼續堅守。

12月20日,海拔2,500米的茶葉村,氣溫只有2度,山上的積雪還未融化。上午10時,太陽終於翻過山坳,陽光照在茶葉村小的操場上,驅散了寒意。馬建華的妻子楊紫瓊拎出播放機,動感的音樂響起,孩子們歡呼雀躍,搓著凍得通紅的手,排隊跳起《小蘋果》。

陽光刺眼,馬建華戴上墨鏡,站在教室前的臺階上,微笑的看著孩子們跳舞。但事實上,他所看到的景象,只是眼前模糊的一片人影。「現在左眼基本看不到了,右眼還能看到一些。」馬建華說,去年,他做了膽結石手術後,視網膜色素病變的病情似乎才穩定下來了。

馬建華說,這一年,學校有三大變化。第一是直通學校的水泥路修通了,交通改善了。第二是今年5月,學校通了電,晚上再不用黑燈瞎火了,同時,村上還在學校修建了籃球場。第三是來自成都的愛心人士每月給學校捐助2,000元早餐費,楊紫瓊每隔幾天就下山買肉、買米、買菜,每天給孩子們做飯。而孩子們到學校時,先吃早飯,吃飽了再上課。

這其實是一所「夫妻小學」。馬建華患眼病後,看不清楚,經常把字寫漏筆劃,有初中文化的楊紫瓊幫助丈夫輔導學生,上課時糾正馬建華的板書,檢查學生作業。

楊紫瓊說,家裡的地,現在沒時間去種,也不能出去打工掙錢,因為要是她不在,馬建華一個人上課,肯定會應付不過來。

馬建華家中還有老人,以及上高二和初三的孩子,一家人全靠馬建華的工資生活。這學期開學前,鄉中心校找到他,說請他到中心校去,做一份更輕鬆的工作,學校的孩子也分流到中心校就讀。西昌市教育局也表示,可以安排他到距離城區更近的學校去上班。但是這些提議都被馬建華婉拒了。

馬建華的理由很簡單,如果他走了,茶葉村小這個地方太偏遠,可能再也沒有老師願意來到這裏,孩子們只有到中心校,上學路程更遠,他擔心孩子因此輟學。另一方面,家長對他非常信任,寄予希望。在這學期開學前,聽說孩子們可能要到中心校上課,家長們急了,找到中心校表示:「還是馬老師教得好,我們信任他。」於是,茶葉村小繼續保留。

談到2016年的新年願望,馬建華說,學校裡8個孩子的家中經濟都特別困難,希望有人資助他們。同時,孩子們上學路太遠,最遠的要步行2個多小時,希望村小內能增添住宿設施,放上幾張床,讓他們能寄宿在學校。

獨臂教師堅守村小30年 全校僅4名學生




杜秀蘭陪孩子們玩耍。

6歲失去右臂,孤身一人堅守巴中市巴州區梁永鎮黑潭村小。從教30年,除了教書,她還用「萬能」的左手做很多事,比如給僅有的4個學生買菜、做飯、種菜、提水上二樓、陪孩子們玩……。

她,杜秀蘭,是黑潭村小唯一的老師。

黑潭村小學是巴州區最偏遠的學校,地處海拔1,600米的望鄉臺半山腰。全校僅有4個學生,兩個一年級,兩個幼兒園。

杜秀蘭在6歲時摔斷了右手,因山村醫療條件差,最終嚴重感染而不得不切除整個右臂。她克服了殘疾人的一切不便,從小學讀到初中、高中。後來,看到山溝裡七八歲的孩子竟然還沒上學,她便萌發辦幼兒園的想法。

1985年,她租了兩間房子,辦起當地最早的幼兒園。她既是園長,又是保育員,更是孩子們的媽媽。從此,這個大山溝裡便響起了朗朗讀書聲。

1992年,幼兒教育納入公辦系統,學校考慮到杜秀蘭是殘疾人,不宜再私人辦園,便在村校設置公辦幼兒園。可孩子們在新學校讀了一學期後,都不願去讀了,強烈要求杜老師教他們。家長們更是自發地帶上桌凳,領著孩子親自送到杜老師家。第二期,學校報請主管部門,將杜秀蘭聘任為代課教師,從1993年起,她便載入獨柏小學代課教師的名冊。

自從進入代課教師的行列後,杜秀蘭看到別的教師都是專科、本科學歷,她感到自己落伍了,便積極報名參加中師函授學習。2003年,她拿到中師畢業證。後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有教師資格證書的代課教師如果具備大專文憑,便可報考正式教師。2008年,杜秀蘭拿到西華師大的專科畢業證。

杜秀蘭常說,要是能成為正式教師,她夢裡都會笑醒的。她積極參加每一次教師招考,2014年,終於被錄用為正式教師,實現了夢想。她的兒子高考也考上西華師範大學。

從1985年教幼兒園至今,杜秀蘭已堅守了30個年頭。她說:「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我都樂意堅守。我想讓兒子大學畢業後也當老師。」

海南百年小學 僅2老師3學生


海南百年歷史的鳳潭小學目前的2位老師及3名學生。
鳳潭村距離海南省海口市臨高縣東英鎮只有1.5公里,像是一個世外桃源。位於臨高東英鎮的鳳潭小學,是一所始建於清末,有著超過百年歷史的鄉村小學。雖然規模不大,是個名符其實的「麻雀學校」,但卻先後培養出110多名大學生。

由於一些村民外出打工,把孩子也帶出去讀書了,今年9月新學年開學後,鳳潭小學僅有3名一年級新生和2名老師。

58歲的符新輝是鳳潭小學的老師,鳳潭小學共有2名老師,除了他以外,另一名是50歲的符秉義。符新輝說,他負責教語文、體育、思想品德,符秉義負責教數學、美術、音樂。

69歲的村民王振江熟知鳳潭小學的歷史。他介紹,鳳潭小學始建於1906年,當時叫鳳潭學校,至今已有將近110年。鳳潭村尊師重教,從清末以來就已成為傳統,群眾募捐了一筆資金,辦起了這所學校,也是當地第一所學校。早些年,整個東英鎮有條件的孩子都來這上學,最「輝煌」的時候,曾有70多名學生。

村民們介紹,鳳潭村一共有140多戶700多人,村裡不少人都是鳳潭小學的畢業生。學校60多年來,已先後培養出110余名大學生,特別是近些年,每年都有好幾個曾經上過鳳潭小學的本村學生考上大學。

符秉義原先在東英鎮西蘭小學教書,後來調到鳳潭小學,至今已經堅守了10年。

今年教師節,村委會主任請鳳潭小學2位老師到家裡吃飯,讓符新輝很感動。「我是今年秋季才從東英鎮水邱小學調過來的,因為暑假沒人在校,校園裡落滿樹葉,雜草叢生,村幹部隨後回村裡一打招呼,村民們便紛紛帶著工具來學校,將校園清理得干干净净。」符新輝說。這裏的村民比較重視教育,也很尊重老師,是讓二位老師留在這裏的原因。

近年來,由於村裡不少人外出打工,或在鎮上買地蓋房,一些學齡兒童也被父母帶到鎮上、縣城甚至海口讀書,留在村裡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

鳳潭村村長說,「我們正在積極向家長爭取,讓正在鎮中心小學上一年級的幾名學生,以後回鳳潭小學讀二年級。現在村裡約有10個孩子正在鎮上的幼兒園上學前班,明年也爭取讓他們回村裡上一年級。

很多村民擔心學校因為人太少而被撤並,大家都希望能保留鳳潭小學,讓朗朗書聲在這所百年老校中延續下去。對於村民來說,這所百年小學保留的意義是厚重的血脈傳承。

在當今社會彌漫著世俗習氣的環境裡,這些鄉村教師堅守著內心的淡泊與清雅。他們也許沒有高深的學問,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可能也沒有儒雅的外表,但卻以內心最樸素的愛澆灌著每一棵小花小草,默默守護著偏鄉孩子們的未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沒有什麼比教育更需要愛心的堅守。△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5/12/22/62709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