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文化 › 文章: |
唐代食療和養生名醫孟詵(圖)
【人民報消息】孟詵(621年~713年),唐代汝州人。生於武德四年(621年),年輕時與孫思邈友好。進士及第,擔任相王李旦的侍讀,曾任鳳閣舍人。 長安三年(703年),拜同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神龍年間,告老還鄉,每天以藥餌爲事。開元元年(713年),河南尹畢構以孟詵有古人之風,改其居所稱爲「子乎裏」。不久去世,享年九十三歲。 孟詵在擔任鳳閣舍人時,在鳳閣侍郎劉禕家裏見武則天所賜銀子,說是藥水塗抹的假銀,一燒便知。劉禕果真火中一燒,傾刻化爲錫水。武則天知道後,對孟詵很不滿意,便將其降爲台州(在浙江)司馬,後又升爲春官侍郎(禮部副職)。 孟詵於神龍年間(705~707年)告老還鄉後,時常製作藥物濟世救人,年紀雖大卻仍力如壯年,因此有人問他如何保養的,孟詵回答:「要想保身養性,必須善言不離口,良藥莫離手。」衆人聽後頗爲信服。 孟詵着有《食療本草》、《必效方》、《補養方》各三卷,另撰《家》、《祭禮》各一卷,《喪服要》二卷。 《食療本草》對研究本草文獻及飲食療法發展史,有重要參考價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發現該書古抄本殘卷,收有從石榴至芋共26種藥物的條文,現存英國倫敦博物館。 1930年日本中尾萬三考察、校定該書,以《食療本草考察》爲名。全書分兩編,載藥241種,是近代最早的一種輯本。 《食療本草》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訂而成,記述可供食用又能療病的本草專著。書目見《舊唐書.藝文志》。 《食療本草》是唐代食物藥治病專書。原書早佚,僅有殘卷及佚文散見於《醫心方》、《證類本草》等書中,各本所存佚文出入很大。1907年敦煌出土該書殘卷,存藥26味。 全書共三卷,原書有條目138條,據《嘉佑本草》記載:「張鼎(唐開元間人)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歸爲二百二十七條。皆說食藥治病之效。」書中除收有許多卓有療效的藥物和單方外,還記載了某些藥物禁忌。 所載食療方下均註明藥性,其次分記功效、禁忌,其間或夾有形態、產地等。另有動物臟器的食療方法和藻菌類食品的醫療應用,產婦、小兒等飲食宜忌等記述。 該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後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療和營養學的重要文獻。 從現有殘存佚文看,有不少條爲《唐本草》失載的藥物。如蕎麥、綠豆、菠菜、白苣、胡荽、鱸魚、鱖魚、石首魚等,都是本書首次記載。敦煌抄本食療本草(10張)所錄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能反映亞洲中部地區使用食療藥的情況。 《食療本草》中記載許多常見的食療,如「鴨,主補中益氣、消食」、「白鴨肉補虛」、「鵝卵,補五臟,亦補中益氣」、「鯽魚,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羊奶,補肺腎之氣,和小腸」、「蘿蔔,服之令人白淨肌細」、「茶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柿子,補虛勞不足」、「紅柿補氣,續經脈氣」、「幹柿厚腸胃,溫中,健脾胃氣,消宿血」、「黑豆,令人長生,又益陽道」。 在《食療本草》記載品項中,日常生活雞、鴨、魚、肉、水果、蔬菜幾乎無所不包,品種齊全,且有療效記載,所謂「藥補不如食補」,這本書給後世醫家許多啓迪。△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