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劉大偉品格教育動畫 爲神作畫(圖)
劉大偉認爲《聖經》是最棒的劇本,他所出版的繪本全數取材自《聖經》故事。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溫陽漾綜合報導)曾爲迪斯尼動畫團隊少數華人動畫家,現任美國肯渡製片(Kendu Films)總裁的劉大偉,畫過許多家喻戶曉的迪斯尼動畫作品,包括《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獅子王》、《花木蘭》等動畫長片的繪製。目前他正爲全球品格教育創作一系列的童話繪本並着手拍攝成動畫電影。 劉大偉出生在臺灣,從小成績一直墊底,不管他多努力認真,都無法達到父母、老師的要求與期望。國二時全家移民美國後,在得到來自希臘的凱斯美術老師認可和鼓勵下,他在繪畫中找回自信。劉大偉說,「美術老師看到我經常在我爸爸的日記上畫的一些舞龍舞獅啊,一些漫畫的漫畫吧。她看到我有這個才華,雖然我那時很瘦小,又很怕,在這個陌生的世界裏面,她就唯一這麼一句,You can do it,因爲那句話就像給自卑的小孩一點陽光一樣,就是覺得,哇!我或許真的是Can do it。」凱斯老師的這句認可的話就像一束陽光照進了劉大偉灰暗的世界。 凱斯還把劉大偉的一幅畫拿去參加比賽,獲得1982年藝術比賽全美前20名,連里根總統都寫來賀信,這不僅是劉大偉人生的轉折,也給他的學校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找到神 找到自己 劉大偉在19歲那年,與朋友到海邊衝浪,卻意外被捲進海浪漩渦,生死交關,他不斷向神求救……「感謝神,我在海中昏了過去,但醒來時卻已被朋友拖着來到岸上,我只能說那是神蹟。」這次的經歷讓劉大偉了解到「神對我的關心,不是隻有禮拜天,而是每一天!」 全美每年藝術學校的畢業生大概有一萬名,能夠進入迪斯尼的只有8個人,競爭非常激烈,19歲劉大偉就考進迪斯尼做動畫師。進入迪斯尼開啓了劉大偉對動畫世界堂奧的理解,動畫看起來簡單、淺顯,每個人都能懂,但背後結合了音樂、攝影、故事、繪畫等各項藝術精華。 1990年6月劉大偉在實習3個月後,正式成爲迪斯尼動畫師。但他覺得只能做最基本的人物繪製工作非常無趣,沒有創造力,在此原因下促使他構思、呈獻人物的整套故事,迪斯尼的主管給予很高評價,破格錄用他成爲「藝術總監」,負責的不僅是動畫人物而已,還包括背景設計、顏色調配等。 素描是王道 劉大偉提到,迪斯尼挑選人才時,純粹講求作品的素描功夫。他表示,基本的素描是不斷訓練眼力,將看到的東西,傳達給腦袋,透過手描繪出來,眼睛跟腦要達到完全一致的程度。明明兩個人看到一樣的東西,有人畫不出來,有人則可以透過手傳達出他想要表達的,讓觀者感受到畫作的生命力,這就是藝術的精華所在,因爲這份力量,可以讓觀者百看不厭。 「我幾乎像醫生一樣,透徹研究人體的骨骼、肌肉、骨骼彎的時候,形狀會怎麼變化?肌肉線條又如何跟着改變?把自己的眼睛訓練成X光機,不停掃描各種結構。」 劉大偉31歲時就獲得了插畫業界的奧斯卡──「全美最獨特插畫奬」。他常比喻自己是個在黑暗中努力展翅發光的螢火蟲。《夢中的巨葉》繪本以及品格教育動畫電影的製作,正是劉大偉用雙手爲全球品格教育繪上愛與希望色彩的最好證明。 目前他正爲全球品格教育創作一系列的童話繪本並着手拍攝成動畫電影。用行動來說明他想透過動畫電影來傳達的教育理念:「希望在全世界各地的每個孩子,都能成爲心中有愛、充滿勇氣,很有自信的一個人才」。 他說:「其實現在的小孩子很慘,大多以自我爲中心,除了買電玩,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他們在品性上成長。我還記得小時後在臺灣聽過24生肖的故事、精忠報國的故事,講述勇敢、誠實、愛國這些天經地義的品質。現在社會道德已經下滑太遠了,這些重要的道德質量沒有人教了。」 他表示現在的中國更需要道德。「大陸經濟上自由了、有錢了,很多人就開始做壞事。現在大陸小孩也像臺灣的草莓族,不能吃苦耐勞、經不起考驗。」 爲神而做出最美的藝術品 劉大偉認爲《聖經》是最棒的劇本,他所出版的繪本全數取材自聖經故事。劉大偉說聖經對小孩子來說太深奧了,他也不想傳教,所有的劇本都是以動物的口吻來天真地講述。他指出:「因爲聖經故事中所展現的生命價值,其實是我們孩子品格教育的根本,在日常生活的學習當中,孩子所需要的品格教育、人生價值觀,自我肯定感,都是可以由聖經故事獲得啓發。」 「我要把愛和勇敢拍出來,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們樹立道德的典範。」他說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驅使他這麼做:「2000年在做完《星際大戰》以後我感到人生很空虛——就這樣一個電影一個電影做下去有什麼意義。是神給我藝術,我對神要有個交代。」 「神本身就是個藝術家,祂充滿想象力和創意。」劉大偉說,「想到從前歐洲最好的藝術家、音樂家都是爲神而做出最美的藝術品,神配得最好的。」 劉大偉表示,他創作自己的童話劇本是從1995年參與制作電影《獅子王》的時候開始。受到《獅子王》的啓發,萌生要以《聖經》的主題拍出一系列出色的動畫片的想法。於是在30歲事業的黃金時期辭去了薪金優渥的工作,專心創作12套動畫片,以平易近人、深入淺出的方式用故事來教導孩子品格教育。 2000年劉大偉離開迪斯尼團隊成立個人工作室,已經完成4本繪本《夢中的巨葉》、《火魚》、《喬丹的訪客》和《國王的盛宴》,前3本將拍成動畫電影。 他說,「電影能拯救國家的經濟,我希望我的電影不僅能救經濟,也能救道德。」△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溫暖人心的善行(圖) 2015/2/8 (28,143次)
大學生做3D《清明上河圖》(圖) 2015/1/22 (28,855次)
忘關車燈熱心人教充電(圖) 2014/12/3 (29,938次)
銀杏落葉美景 觸動心靈寧靜(圖) 2014/11/30 (31,650次)
聽古典樂稻子長得好(圖) 2014/11/29 (32,945次)
東京鐵路地下化 4小時完工(圖) 2014/11/22 (32,655次)
珍惜食物資源 減少浪費(圖) 2014/11/10 (37,866次)
享譽國際的愛爾蘭乳業(圖) 2014/10/20 (32,300次)
綠色威尼斯 荷蘭羊角村(圖) 2014/10/18 (33,414次)
哈,啥日子口!呂加平回家 江黑腿抽筋(圖) 2015/2/19 (84,976次)
劉雲山用這辦法屏蔽人民網拳頭文章(多圖) 2015/2/19 (103,338次)
習自帶年貨奔梁家河 江尋逃難地見棉花坪(多圖) 2015/2/18 (248,423次)
巡視組:你只要把妝卸了,世界就清靜了(多圖) 2015/2/17 (266,511次)
老江的今日暢想曲讓兒子給糟蹋了(多圖) 2015/2/15 (108,819次)
能耐!唯一可向後飛的鳥 造物主的禮物 (多圖) 2015/2/13 (289,298次)
晚啦!趙本山現在想起"後着巴"(圖) 2015/2/12 (114,532次)
中國護照"含金量"躥升的積極意義(圖) 2015/2/11 (244,344次)
里程碑!習以此案拉開了審江案的序幕(多圖) 2015/2/10 (118,000次)

小笑話:薄瓜瓜受訪談任性瓜爹(圖) 2015/2/9 (260,949次)
彗星發現之旅 科學家睡不醒的驚奇夢(圖) 2015/2/8 (287,994次)
病根兒在此!毛曉峰見女人就"荷爾蒙"賁張(圖) 2015/2/8 (119,546次)
復航黑匣子難解密 空難或成永久之謎(圖) 2015/2/7 (277,687次)
一個嚇死江的新聞 趙紫陽之子讀懂習近平(多圖) 2015/2/6 (144,531次)
美不勝收!海底微生物"藍眼淚"奇觀(多圖) 2015/2/5 (287,730次)
被捕前的準備 楊衛澤趙本山哪個精 (多圖) 2015/2/4 (123,213次)
習近平以這種方式預告江完蛋(多圖) 2015/2/3 (115,499次)
溫家寶笑談老江參加張萬年遺體告別(圖) 2015/2/2 (325,437次)
白宮出這消息 今年中國走向已有定局(多圖) 2015/2/1 (148,014次)
英子麻煩大了!2月將被軍委巡視組關懷(多圖) 2015/1/30 (294,065次)
趙本山這句話一出口 江澤民完了(多圖) 2015/1/29 (388,421次)
火山噴發 中青網確實是無知者無畏(多圖) 2015/1/28 (284,389次)
環球時報醋酸高 印度閱兵奧巴馬忒任性(圖) 2015/1/27 (103,575次)
專噁心習!政知局文章獲排行榜第六(多圖) 2015/1/25 (110,454次)
中共傻眼!信他妹被彈劾 或判入獄10年(圖) 2015/1/24 (113,500次)
造物主恩典 透明動物隱形避天敵(多圖) 2015/1/23 (287,470次)
亞航空難找到黑盒子 答案卻更離奇(圖) 2015/1/22 (292,709次)
病危傳聞的警示 若徐才厚的癌症可消失 (圖) 2015/1/22 (124,067次)
想當年,江澤民在趙紫陽面前象條哈巴狗(圖) 2015/1/21 (283,831次)
習這眼神看他,懸!報導沒提誰陪察魯甸震區(多圖) 2015/1/20 (283,913次)
習視察後,鎮江長江大橋將開工(圖) 2015/1/19 (108,840次)
李嘉誠爲何把第三個兒子送到開曼羣島(圖) 2015/1/18 (104,567次)
"大褲衩"現新華網首頁 劉雲山政令不出窩兒(多圖) 2015/1/17 (109,283次)
兩天76萬讀者!徐才厚和張萬年的差距在這裏(圖) 2015/1/16 (134,391次)
一個巨大陰謀!江曾合夥把張萬年做了(多圖) 2015/1/15 (308,938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