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死亡早產兒奇蹟復活的祕密(多圖/視頻)
 
許靈
 
2015年3月15日發表
 
今年5歲的傑米出生時被宣佈死亡。
傑米比龍鳳胎妹妹艾米麗早出生2分鐘。
傑米和妹妹艾米麗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人民報消息】去年,日本婦產醫生池川明有兩本很吸引人的著作《在雲彩上看到媽媽時》和《媽媽,我是爲你而來的》,福島大學副教授飯田史產也有一本,題目是《我記得喲!在媽媽肚子裏的那段時間》,這3本書裏面記錄了很多學齡前兒童對出生前的記憶的真實敘述。書中記載的故事,讀起來像神話故事,但卻是實實在在的醫學實例。 去年11月6日,英國《每日郵報》有一則報導,詹娜和吉利安5月出生在俄亥俄州阿克倫城,在母體內,她們共享一個羊膜囊和胎盤,這是懷孕雙胞胎中最稀有的一種形式,機率一萬對雙胞胎中只有一對。看來這對雙胞胎真的很珍惜這份奇緣,一出生就將雙手緊緊牽緊,讓見多識廣的醫生及護士都驚呼神奇。 今年3月13日,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了另一個神奇的故事,瀕死早產兒在父母懷抱中奇蹟復活。故事發生在2010年。母親凱特受訪談及當時的情景,仍然激動落淚。 5年前,澳大利亞一對年輕夫妻戴維·奧格(David Ogg)和凱特·奧格(Kate Ogg)期待着龍鳳雙胞胎的出生,並已經給孩子們起好了名字,男孩叫傑米(Jamie),女孩叫艾米麗(Emily)。 這小夫妻倆是初次做父母,非常興奮和期待。但懷孕半年後,凱特面臨早產。 2010年3月25日,傑米比艾米麗早出生2分鐘,成爲哥哥。妹妹艾米麗一落地就哇哇大哭。但傑米渾身青紫,雖然張着嘴,卻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凱特回憶說,當時產房裏有約20人,圍在傑米身邊試圖幫助他恢復正常,但傑米的呼吸漸漸減弱,隨後心跳幾乎停止,他們被醫生告知,新生兒沒有了呼吸,無法存活。20分鐘後心跳也聽不見了,醫院告訴他們,決定放棄搶救。 凱特夫妻倆都很愛孩子,但結婚幾年都沒有懷孕,很着急,沒想到一懷孕竟是一對龍鳳胎,家裏已經準備好兒子和女兒所需的一切物品,現在……兒子沒有了,夫婦倆傷心欲絕。 凱特受訪時說:她當時要求其他人都從產房出去,只讓丈夫戴維留下來,和她一起擁抱這個沒有生命體徵的兒子。戴維脫下T恤,兩人一起抱着冰冷的小寶寶,肌膚貼着肌膚來溫暖他。 凱特對兒子說,他們一直盼望着傑米能成爲家庭的一員,還告訴他說他有一個妹妹。並問他說:「Are you ok ?!」凱特哽咽的說,自己當時一直邊流淚邊訴說對兒子的不捨。 結果,奇蹟發生了,小夫妻倆發現兒子肢體在活動,而且開始呼吸了,而且呼吸越來越強。傑米抬起手抓住了爸爸的手指。倆人興奮的大叫,醫護人員趕來繼續搶救傑米…… 現在傑米是一個可愛健康的5歲男孩。凱特和戴維後來又有了一個男孩,一家五口人其樂融融。 凱特說她特別享受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甚至孩子的小手去抓她的頭髮都感到是一種幸福和作爲母親所特有的幸運。 視頻的最後是一行字:每個寶寶都可以從愛撫中獲益(Every baby can benefit from a loving touch)。 池川明醫生表示,很多孩子都說,他們出生之前在柔軟的雲彩上面,與天使和仙子們一起生活,並在全世界找尋他們認爲無人能夠代替的最優女性作爲人世間的媽媽,然後離開舒適的天上,飛到媽媽的肚子裏去。而且,孩子在媽媽肚子裏面就已經有了感情、感覺,還能做判斷,還能跟媽媽溝通,而胎兒所經歷的這一切,他們出生後都能夠記住。 有個10歲的小女孩說,在雲彩上往下看的時候,看到媽媽很溫柔,就決定飛入媽媽的肚子裏。一名6歲的男孩叫作小龍,他還能記得出生前如何排隊挑選母親,以及出生前在天上的詳細情景。小龍跟醫生說:「媽媽看上去很寂寞,我覺得我來了媽媽就不會寂寞,所以就選擇去媽媽的地方。」 根據池川明醫生的統計數據,對年齡平均4歲的1,620名幼兒進行的調查顯示,33%(534人)幼兒有胎內記憶。另外有21%(335人)還保留着誕生過程的記憶。池川明醫生表示這些統計數字之外的孩子,並不是說他們沒有這方面的記憶,而是他們的父母沒有問過孩子這方面的問題。如果每位媽媽都問問自己的孩子,也許都會從天真的孩子們那裏聽到令你意想不到的話。 凱特沒有問過傑米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毫無疑問是媽媽對傑米的愛和不捨使他做出了最終的選擇。 這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是真實的,爲什麼現在這種新聞層出不窮,會不會是爲打破我們固守的舊觀念而出現的?!△

凱特聞聽兒子無救,悲痛欲絕。
夫妻倆一起抱着冰冷的小寶寶,來溫暖他。
奇蹟發生了,傑米的小手舉了起來!
傑米握住爸爸的手指!
戴維抱着死而復活的兒子幸福的笑了!
幸福的凱特對着鏡頭秀出自己健康的一雙兒女。
傑米和雙胞胎妹妹艾米麗感情好的不得了!
凱特抱着自己的寶貝兒子傑米。
傑米親吻疼愛自己的媽媽!
這個不可思議的故事是真實的,爲什麼這種新聞層出不窮呢?!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194,45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