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一場怪病造就了舉世聞名藝術家(多圖)
 
曹坡律
英國藝術家阿德里安·格雷將海邊默默無聞的卵石等,造出驚人的藝術造型。
不可思議的平衡。
這種藝術造型不是人人都可以搞的出來的。

【人民報消息】這位英國藝術家之所以舉世聞名,是因爲他的創作非常不一般,並不是一般人認爲的是練出來的。他就是英國多塞特郡萊姆裏吉斯市現年49歲的阿德里安·格雷(Adrian Gray)。 2010年9月15日英國媒體作爲奇聞刊登了他的故事,2016年又被人翻出來熱炒。爲什麼呢?因爲太不可思議了。有人稱他爲「平衡達人」,有媒體該新聞的題目是「瘋狂的石頭」。 他的畫材是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卵石,而畫布就是長長的海岸線。 格雷年輕時喜歡冒險,就開了一個探險旅遊公司,專事探險。但是,在一次非洲探險中,他感染上一種熱帶病毒,治好後留下了非常奇怪的「後遺症」,就是無法再使用現代化信息工具,例如電視、筆記本電腦甚至手機,只要一使用他就會感到頭痛、噁心。 於是,他不得不隱居在當地海濱懸崖上的一處石屋裏,遠離現代化。但那裏畢竟不是桃花源,盡收眼底的都是海灘上那些素顏的鵝卵石。在那裏生活久了,每天望着這些陪伴自己的卵石,格雷竟也發生了感情。常常坐在海灘上摸摸這塊卵石、拍拍那塊卵石,跟它們說說話,還不時用它們玩疊羅漢,有時成功,有時不成功。 後來,發生了奇蹟,只要格雷用手在任何一塊卵石或岩石塊上摸一遍,就能迅速找到石頭上的「平衡點」。原來卵石是有平衡點的! 於是,他將大大小小的卵石、巖兩兩堆疊在一起,造成匪夷所思的平衡藝術品。過程中並沒有使用任何超級膠水或槓桿,他唯一藉助的「工具」就是平衡點。 他能將一塊不規則岩石擱在另一塊大岩石上面,也會把彼此之間的支撐點,有時小如拇指的指甲,一眼望去疊在上面的那塊岩石看起來就像懸浮在空中。 從此,他對平衡造形藝術開始着迷,遊客們對他的這種造形藝術更是瘋狂着迷。於是,探險家變成了造形藝術家,格雷就靠着拍攝出售這些神奇石頭造形的圖片爲生。 有媒體報道說,初看格雷的「巨石平衡」作品總是感覺其中可能蘊藏着某種神祕的超自然力量,甚至比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石像還要吸引人。很多人也都曾經懷疑過這些作品的真實性,但是親眼所見的遊客們證實,它們確實都是誠實的藝術品,沒有固定裝置、沒有超強力膠水,全憑藝術家強大的耐心和無比的專注,才取得成功的。還有人說,沒生命的石頭在他手上呈現出「生機」來。 這些被人認爲是「瘋狂石頭」的造形藝術真的只是有強大的耐心和無比的專注就可以取得成功嗎? 爲什麼沒人說格雷先生瘋狂,而是說石頭「瘋狂」呢? 人民報2007年2月14日的一篇署名文章《這事科學家研究到死也研究不出來》,講的是美國加州時年14歲的男孩班·安德伍(Ben Underwood)的故事,也許與格雷的故事有某些相通之處。 班3歲時因爲視網膜癌而完全失明。當手術後,班哭着說他看不見了,他的媽媽阿圭奈塔·高登(Aquanetta Gordon)心疼的把班的小手拉到自己的臉上,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輕柔的說:「寶貝,你看得見的!你可以用你的手、你的鼻子、你的耳朵來看呀!」媽媽也常常告訴他說:「你的名字叫做班·安德伍。你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在的!」家中的兩哥一姐也把班當成正常人,要求他會找出自己的衣服,收到定位。小時上學也是直接到普通小學去就讀,學着和明眼的人相處。 班在小時就顯露出超常的感覺了。他的盲文啓蒙老師海瑟(Barbara Haase)說,有一次她把光碟片從桌上弄掉落在地,她才要彎腰去撿,班已經循聲辨位,撿到手中了。老師帶他到戶外教學,說停在街道上第三輛的才是她開來的,當他們一起走過去看時,班居然能邊走過邊說出路邊停的第一輛是卡車、第二輛是休旅車……。他看見了? 6歲時,班就決定不再依賴盲杖探知路面坑洞的深淺,他像一個探險家,置身危險而不慌亂,他不怕黑暗、不怕迷路,甚至還有帶着別人走出迷途的紀錄。 班確實還真有本事:他可以和朋友打籃球、和女生跳街舞,騎馬、溜滑板也都行。他甚至可以記住PS/2電玩中的角色與動作對應的聲響,背對着螢幕和朋友對打電玩。難道班有了第三隻眼(開了天目)?! 班說的最讓人感到驚訝的話是:「我可以聽到你身後的牆、還有放在那裏的收音機、風扇說話。」這些東西怎麼會說話呢? 班還說,在他生命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會和他對話,而那種對話方式卻是其他人聽不見、也無法了解的。這對人來說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文章說:不過對於我來說,還好,還不感到太驚訝,因爲我的一位好朋友說,她的6歲小女兒走出家門,石頭和牆都和她打招呼,鮮花更不用說了。我非常好奇,一次碰到這個小姑娘,特意問她本人,她平平常常的答道:是啊!它們都和我說話打招呼。她的反應好象是問這種話很多餘。 也許我不問,她還以爲每個人都是這樣呢。 這種神奇的事情讓科學家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去證實,研究到死也證實不出來。但是事實證明,不管你研究的出來還是研究不出來,它就在那裏。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如此說來,「瘋狂的石頭」一定也會跟格雷說話呢。格雷把它們推上世界藝術舞臺,它們幫助格雷維持生計。誰說石頭沒有生命、沒有感情。△(人民報首發)

瞧巨型卵石下面的那塊石頭!
太匪夷所思了!
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種造型人如何能辦到。
哇噢,要多神奇有多神奇!
它們是有生命的,它們在展示自己的價值!
絕了,真絕啊!
光讚美格雷先生還不夠,沒有石頭的配合,咱看不到這絕活兒!
萌照啊,好似一位小姑娘在賣萌!
格雷和他的好搭檔們,讓咱們長了見識:石頭是有生命的!
呵呵,萌!
讓咱無話可說!
這不是練出來的!
15
先別說能不能立起來,就說敢去嘗試這一點,就證明格雷先生頭腦不死硬,能教!
So, Q!
1
格雷在幫助海邊的石頭們表演特技!△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流浪狗守墓14年 只爲一飯之恩(圖) 2015/11/27 (32,967次)
催人淚下 動物的義膽能把人心變軟(圖) 2014/12/20 (34,714次)
天堂是真的!小男孩天堂之旅 令人驚奇(圖) 2014/4/28 (123,075次)
奇聞!"睡着的預言家"比醒着的人明白(多圖) 2016/4/4 (76,398次)
產經新聞:金正恩得了嚴重精神分裂症(圖) 2016/4/3 (126,564次)
一張圖片!曝光紐約時報堅持反華立場(多圖) 2016/4/2 (116,464次)
一場怪病造就了舉世聞名藝術家(多圖) 2016/4/1 (251,090次)
習近平訪捷克: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多圖) 2016/4/1 (212,040次)
習近平美國主旨演講 明鏡拿陳光標攪局(圖) 2016/3/31 (117,148次)
緬甸高薪養廉 恐怕不是最好的辦法(圖) 2016/3/31 (102,578次)
醫生乾沒轍!全球唯一已知怪病 (圖) 2016/3/29 (68,569次)
習近平訪問了他最應該訪問的國家(多圖) 2016/3/27 (115,231次)

這兩文件是習捕江之前的預備動作(2)(多圖) 2016/3/25 (115,669次)
這兩文件是習捕江之前的預備動作(1)(圖) 2016/3/24 (120,334次)
"中國最後領導人"是指習近平還是中國(圖) 2016/3/22 (115,061次)
習近平復興中華之路難度在這裏(多圖) 2016/3/21 (108,806次)
衆目睽睽之下…爲何她無影無蹤(圖/視頻) 2016/3/20 (188,828次)
遼寧原書記王珉兩會駐地喝茶時被捕 (圖) 2016/3/19 (469,964次)
美國擔憂的不是中國人權而是崛起(圖) 2016/3/17 (269,759次)
這些千奇百怪的食慾 人類沒有答案(多圖) 2016/3/16 (81,276次)
聶樹斌冤案四度延期的真正原因(圖) 2016/3/15 (110,301次)
爲使命而來!他拒絕坐擁萬億美元(多圖) 2016/3/14 (111,199次)
英子危機了!一根刺紮在老江喉管上(多圖/視頻) 2016/3/13 (581,121次)
兩個實在太離譜的災禍應該有答案(多圖) 2016/3/12 (242,825次)
張德江兩會折騰沒資本 江斷碑拼好了(多圖) 2016/3/11 (117,650次)
懷念里根!在中華民族被惡勢力圍剿時(圖) 2016/3/9 (125,510次)
這巨大類星體消失的讓人毛骨悚然(多圖/視頻) 2016/3/8 (352,626次)
老江這兩年過的咋樣,答案在英子這裏(多圖/多視頻) 2016/3/7 (604,708次)
美艦羣抵南海…轉移世界真正焦點(多圖) 2016/3/4 (130,121次)
肉眼加哈伯!驚見怪雲向銀河系暴跌(多圖) 2016/3/3 (580,031次)
沒處逃!老江竟用上這一驚世黑招(多圖) 2016/3/2 (472,623次)
英新技術重現被拭指紋的新聞所聯想到的(圖) 2016/2/29 (463,264次)
兩會前夕 劉源就任新職 還有好戲看(多圖) 2016/2/26 (514,367次)
推背圖預言中華出天子 江蛤難逃生(多圖) 2016/2/23 (163,362次)
美國銷燬月球記錄片 俄國公開要真相(多圖/視頻) 2016/2/22 (354,082次)
NO!俞可平,民主不可能造福中國(圖) 2016/2/20 (129,872次)
?臺南市的災害爲何接踵而至(圖) 2016/2/19 (222,095次)
中國的外交政策:廣交朋友 不當繼父(圖) 2016/2/17 (111,440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