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萬象 › 文章: |
愛心教師與她們的智障娃(圖)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晏崇萱綜合報導)智能障礙學生因爲心智發展較爲緩慢與發展不完全,導致認知能力和社會適應技巧都有很大的困難。教育這樣的學生一個就很辛苦了,何況一次要教育20個。但是在濟南,52歲的張艾玲做到了。 據《新華社》2016年5月1日報導,52歲的張艾玲是濟南一家智障人士服務中心的負責人,爲了照顧20個智障的孩子,她甚至不惜將自己的醫療事故賠償金投入其中。有人說她癡,有人說她傻,可她卻從未懷疑過自己的人生選擇。 張艾玲把智障娃當自己孩子 在張艾玲看來,引導智障孩子融入平常人之中、體驗日常生活氛圍,並不是件異想天開的事情。 「像今天,我們給每個孩子發20元,老師既要教他們如何花錢點餐,又要防止他們亂花錢。」張艾玲說,這樣所謂「大小區活動」,公園、商場、超市都能成爲孩子們的課堂。 這次的大小區活動,他們來到一家麵店感受生活氛圍。 說話間,一名穿着藍色線衫的女孩端着碗碟筷子從鄰桌走過來,站在張艾玲跟前,一句話不講就望着她。張艾玲立馬打住話頭,起身接過筷子,夾起淺碟裏的麵條遞到女孩嘴邊。女孩一口一口吃着麵條,一雙大眼睛還是看向張艾玲。 「她想讓我喂,不喂她就不吃。別的老師喂都不行。」張艾玲講起自己與女孩的故事。女孩被大家喚作丹丹,今年15歲了,小時候就被發現患有自閉症。家裏人現在早送晚接,每天多數時間都待在張艾玲的服務中心。 張艾玲有一個習慣:每名新入托的智障孩子,都要由她親自帶上一段時間。「相處一段時間就能大致了解孩子的脾氣、性格、受障礙程度、生活中存在的行爲問題等。」張艾玲說,這也便於其它老師順利接手,與孩子建立較親密的關係。 但丹丹至今仍時不時像剛才一樣,出現在張艾玲面前。張艾玲告訴記者,像喂麵條等已比過去好很多,曾經有段時間,你一邊喂她飯,她一邊用腳踢你,自己被踢得半條腿都是腫的。 遭遇這樣的狀況,張艾玲卻認爲,丹丹畢竟患有自閉症,內心所思所想難以正常表達,外人又很難把握她的真情實感。踢人幾腳、捶人幾拳、絆人一腳,丹丹這樣做或許爲了引起注意,或許是發泄被人「忽視」的不滿。 創建伊始便在服務中心工作的張玉琴告訴記者,張艾玲對待同事如師長,對待孩子如母親。「她都(把孩子)當作自己孩子對待的。」張玉琴說。 爲智障娃撐起一片天 張艾玲的智障人士服務中心在2013年成立,服務中心座落在濟南東部的一所小區裏,距離主城區約40公里,正式名稱是「濟南樂橄兒智障人士服務中心」。說到起名的緣由,張艾玲說,「他們(智障的特殊羣體)內在的那份淳樸善良,跟橄欖果一樣,青澀過後是帶有甘甜的回味。」 經過3年發展,張艾玲的團隊已小有規模:5名專職教學的老師、2名輔助阿姨、2名夜班老師,還有3名兼職做義工的家長。中心主要面向農村地區患有自閉症與智力障礙的人。像丹丹這樣的學員,登記造冊的已有20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已有20多歲,最小的則不過8歲。 爲什麼如此看重農村的智障孩子?張艾玲覺得,農村信息相對閉塞,監護人未必懂得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狀況。即便送到特教學校,往來距離太遠,寄宿也不方便。張艾玲說,有些孩子因種種原因既錯過早期教育,又耽誤學齡教育,或許一輩子都將缺少接觸社會的機會。 「接觸越久越能感覺到,他們同樣有一顆向善向好的心,只是被身心障礙束縛着,掙脫不開。」張艾玲對智障孩子體會得更深、理解得更透。 她說,爲智障人士撐起一片天,不光要有一顆同情心,更要有「同理」的觀念,即普通人與智障人士都需要幫扶支持,差別只在力度與頻率上。 品味人生新意義 回頭看走過的路,張艾玲說有兩道坎是她最難忘的:一是2012年因爲醫療事故,她被迫臥床休養整整一年;一是中心初創時一度到了山窮水盡、幾近夭折的窘境。 在治療期間,她躺在病床上,天花板成了最常見的景色,工作也無法繼續……張艾玲一邊承受着病痛,一邊開始反思以往工作的得失。 這段人生的停滯期成爲她日後傾心這份事業的契機。「父母終究會老去、孩子終究要成人,告別父母的智障孩子能活得好嗎,能守住家嗎?」張艾玲想去尋找答案,所以她拿着7萬多元補償金,着手開辦慈善機構。 52歲的她曾有過一段婚姻,之後也有機會重組家庭,都因對方難以接受她的事業讓感情無疾而終。 張艾玲說,她已準備用5年時間尋找合適的接班人,之後自己雖不會在一線奔忙,但始終不會離開公益慈善事業。 照顧智障的孩子是需要有巨大愛心與耐心的人才能做到。像張艾玲這樣願意爲智障孩子付出的人還有山西省長治市教師霍娟。 山西教師辦智障兒幼兒園15年 據中國新聞網2015年5月20日報導,15年前,霍娟爲給智障兒子小飛創造適宜成長的環境,創辦了一所智障兒童幼兒園。15年間,霍娟和她的智障學生輾轉在長治市周邊城中村,先後搬家3次。 1997年,24歲的霍娟生下兒子小飛。9個月時,小飛被檢查出先天性智力低下。此後,霍娟開始帶着兒子輾轉各地求醫。期間,她接觸到大批和小飛情況類似的孩子。 面對高昂的訓練費用和漫長的時間投入,一些家長選擇放棄,帶着孩子回家。此時,霍娟也無法爲小飛找到一所全託學校。面對現狀,霍娟決定從學校辭職,爲兒子,也爲其它孩子建一所全託式幼兒園。 霍娟說,從2000年開始,這所民辦幼兒園已經走過15年,先後有200多個孩子在此接受康復訓練。他們當中有的融入小學,有的進入高一級培智學校,更多的只能再回到家中。 如今,在霍娟的幼兒園內,有三十多個孩子和五六位老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兩層樓的建築面積僅有數百平米,但依然分設有訓練室、圖書館、宿舍和廚房等。 霍娟和志願者在牆壁上、教室周圍繪製了大朵鮮花、笑臉,樓上還有一株葡萄藤。這裏的孩子大多年齡偏大、智力低下。 霍娟說,和普通學校相比,特教老師必須具備超凡的耐心、細心。這裏最小的孩子3歲,最大的16歲。因爲智力問題,有些孩子剛來時不會穿衣、上廁所。晚上睡覺時,有些孩子會尿床。除去過年短暫放假,老師們全年沒有假期。 資金困難 輾轉城中村 在這裏,每個孩子每月收費只有500多元。霍娟說,出於人力和資金的壓力,幼兒園只能保持在30人左右的規模。如果想繼續擴大,需要有資金投入,也要有更大的場地。 開辦15年間,霍娟和她的孩子們輾轉在長治周邊城中村搬家3次。因爲條件、空間有限,再加上安全考慮,大多數時間,孩子們只能在狹窄的院子裏學習、玩耍。霍娟最大的心願是能有一個穩定、寬敞的場所,讓孩子們安然生活。 不過,這個願望似乎很遙遠。霍娟說,沒有政府和民間的支持,幼兒園很難堅持下來,僅依靠民間志願者的力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未來,她會在力所能及範圍內,盡力爲智障兒童創造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 老師付出愛心與耐心照顧這羣不一樣的孩子,除了敬佩以外,還能用什麼字來形容這些老師的偉大呢?△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