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皇帝常常一开口就是「朕」如何如何,但是皇帝为什么要自称为「朕」呢? 「朕」这个字最早并非是皇帝专用,而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自称词,即「我」的意思。如汉朝蔡邕《独断‧卷上》:「朕,我也。古代尊卑共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又《楚辞‧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另《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但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规定,只有天子才可以自称「朕」。因此「朕」这个字自秦始皇之后,就专属皇帝的自称词了,后来一直沿用至清朝。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不过,在皇太后听政或是下诏时,皇太后也可以自称为「朕」,这是较特殊的情况。如《汉书‧郊祀志下》:「皇太后诏有司曰:『未见皇孙,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朕甚悼焉。』」又《汉书‧王莽传上》:「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 其实早在先秦时,君王、诸侯都自称为孤、寡、不谷。如《战国策‧齐策四》:「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另《老子‧第三十九章》:「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意思是说,贵必定以贱为根本,高必定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己称为孤、寡、不谷。由此可知,孤、寡、不谷都是王侯们的自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