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寬容之心(圖)
 
2019年11月7日發表
 
他在劇烈的痛苦中,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

【人民報消息】人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和處理方法千差萬別,之所以有區別是因爲每個人的道德標準不同,因此所思所想所爲不同。下面這些古代歷史故事講的就是這方面的理。 遭意外刀傷 隱瞞醫者過失 隋朝時期,有一位學識廣博的義士張文詡,平日待人處世從來不揭他人短處,一心寬厚待人。他的一生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卻能在日常待人細節中善待於人,時人尊稱他爲張先生。 有一回,張文詡的腰部患有疾病,有一位醫者自稱善於以符咒治病,祝咒後可以痊癒。張文詡就讓他爲自己治療,不料被刀刃所傷,張文詡一下痛得倒在床上。 醫生見狀恐慌不已,急忙向張文詡叩頭請罪。張文詡忍着劇痛,沒有憤怒,也沒有責備,只是叫他趕緊回去,並對外界隱瞞此事。 張文詡的妻子發現他身上的傷,問他是怎麼弄的。他說:「昨天,我頭暈目眩,一不小心掉進坑裏,把腰弄傷了。」 張文詡隱瞞醫生的失誤,沒有對外張揚,通常他都是這樣對待類似這樣的事情。 他在劇烈的痛苦中,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這顆寬宏的心能理解別人,知道醫者不是有意傷害他的。 賢德孝媳 忍辱不辯不爭 宋朝官修鉅著《太平廣記》收錄一位孝婦的事蹟。面對不公的對待與無理的打罵,這位孝婦在屈辱中依然守護着善良的心。 兗州有一民婦賀氏,鄰居稱她爲賀織女。她的父母都以務農爲業,她的丈夫挑貨販賣,往來於州郡之間。賀氏初爲人婦,不到十天,她的丈夫就外出做生意了。每外出一趟,幾年才能回來。到家待上幾天,就又出門,從來不出錢贍養母親、妻子,所以鄰居都認爲他是個無賴、不孝子。 賀氏知道丈夫賺到的一點錢都拿給了他的小妾。但每次丈夫回來,她始終勤懇地侍奉他,從未流露出絲毫鄙視的神色。賀氏爲人賢德,她的丈夫雖然自知無理慚愧,但常無緣無故地毆打辱罵賀氏,賀氏也從不與他對打對罵。 賀氏的婆婆又老又病,不孝子也不周濟母親,使她經常忍飢挨餓。賀氏便給人家織布掙錢,寧可自己挨餓受凍,所得的收入全部供給婆婆所用。婆婆也不知心疼兒媳,還時常虐待她。賀氏擔心老人生氣氣壞身體,更加和顏悅色,恭敬地對待她,迎合她的心意。 賀氏的丈夫曾把小妾領到家中,賀氏便以妹妹相稱,臉上也沒有怨恨妒嫉的顏色。賀氏作爲媳婦二十多年,她的丈夫沒在家裏住上半年,但她勤懇地奉養老人,侍候丈夫,始終無怨無悔。 於五代亂世,曾輔佐過歧王李茂貞的王仁裕,曾於前蜀任翰林學士,於後唐任秦川節度判安官,於後晉任諫議大夫等。他聽聞賀氏事蹟,被她的美德所震撼,他編纂的《玉堂閒話》記載此事,由衷地感佩她真是賢德仁孝的女子。 後來賀氏的事蹟廣傳民間,並被收錄在許多書籍中代代相傳。除了王仁裕的《玉堂閒話》,宋朝官修《太平廣記》與明朝鐘羽正《厚德錄》也都收錄賀氏的事蹟。 (參考數據:《太平御覽》、《二十四孝》、《隋書》、《玉堂閒話》、《太平廣記》)△

 
分享:
 
人氣:26,34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