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古代手術奇觀:開顱術 胸腔術 換心術(圖)
 
宋寶藍
 
2020年4月23日發表
 
在沒有精密儀器的古代,醫生如何進行外科手術?

【人民報消息】在現代,做一臺開顱手術、胸腔手術、換心術,醫生不僅要具備精湛的手術技藝,還需要一整套精密的儀器。手術之前,還要對病患進行透視、化驗等系列檢測,方方面面確保無虞,才能進行手術。然而,在沒有精密儀器的古代,醫生如何進行外科手術?做手術又是怎樣的光景?又會有哪些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 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兩個經典故事,一個是華佗爲關羽刮骨去毒;一個是華佗要爲曹操做開顱手術取瘤。在小說的架構中,曹操不同意開顱,還把華佗關在監獄裏。華佗未能做成手術,最後死在監獄裏。數千年前,雖然沒有現代精密的儀器,不過根據考古證據,發現中國5,000年前,就已存在開顱手術。 數千年前的開顱手術 據媒體報導,2001年山東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其中392號墓發現了一個顱骨。顱骨右側頂骨有31×25mm的橢圓形缺損。根據醫學X光片、CT檢查結果顯示,顱骨缺損是因開顱手術所致。缺損邊緣斷面光滑均勻,呈圓弧狀,因此推斷出術後骨組織修復,墓主存活了很長時間。從考古提供的證據,5,000年前古中國已能做開顱手術。 在史料記載中,「淳于能解顱以理腦」,漢朝名醫太倉公淳于意能夠開顱清理腦中病變。《新唐書.西域》記載,唐朝時期,拂菻國(拜占庭帝國)醫生善於做開顱手術。能開腦取出蟲,以治療失明,或眼睛不明,或頭痛等疾病。 五代時期,王仁裕所著《玉堂閒話》也提到了類似的手術:「以利刀開其腦縫」。從現代醫學角度看,視神經受到壓迫導致雙目不明或失明,經開顱後釋放腦壓,有助於恢復視力。 元朝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講到,當時西域存在的外科手術。據任子昭所說,他住在元大都時,鄰家的孩子經常頭疼,每當發作時,往往疼痛難忍。有一名醫官爲那孩子作了手術,用刀割開額頂,從腦中取出小蟹一樣的東西,堅硬如石,還能活動,取出之後那小蟹無處寄生,很快就死了。鄰家孩子的頭疼病也得以治癒。 古代的胸腔手術 《史記》成書於西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上古時期就存在胸腔手術。扁鵲在虢國時,聽到中庶子(職官名,戰國時國君、太子、相國的侍從官)說,上古時期醫生能夠「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 按照現代手術的程序看,整個過程很有章法。割皮解肌,即剖開皮膚肌肉組織。訣脈結筋,即結紮血管,處理韌帶。揲荒爪幕,則是拉開胸腹膜和大網膜。而「搦髓腦,湔浣腸胃,漱滌五藏」,則是清理病變部位。這樣看來,中庶子所說的過程,與現代手術程序相吻合。如果沒有一定的手術經驗,是無法得出如此詳細且有章法的手術過程。 三國時期,華佗也很善於做腹腔手術。有一病人腸子腐壞,需要切除。手術前,華佗讓病人飲用麻沸散,繼而爲病患剖腹,切除病變部份,然後加以縫合,再抹上膏藥。整個手術過程,病人沉睡如醉,沒有任何疼痛意識。手術後,一個月就會恢復健康。 還有一人因腹部極痛,僅十多天,他的眉毛鬍鬚全都掉光了。當時沒有透視儀器,華佗僅憑雙眼,就看到了病人的身體內部。原來那人的脾臟腐壞了一半。於是爲他切除了腐爛的組織,刮掉了腐肉,用膏藥塗抹,過了一百天,這個人也康復了。 明朝孫一奎在《醫旨緒餘》捲上說:「世傳華佗神目,置人裸形於日中,洞見其臟腑,是以象圖,俾後人準之,爲論治規範。」因華佗擁有神通,能夠洞觀人體五臟六腑,所以他能隔着表皮,看到人體內部的情況。 古代的心臟移植術 現代醫學上,首例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是在1967年,在南非成功進行。關於換心術,在中國古代也能找到相關記載。 《列子.湯問》講到,魯公扈、趙齊嬰罹患疾病,兩人一起請扁鵲治療。這兩位病患,一人志弱氣強,一人氣弱志強。爲彌補彼此的缺憾,扁鵲提議爲他們換心。經兩人同意,扁鵲讓他們喝下麻醉劑,把他們麻醉了三日。繼而剖腹探心,爲他們作了換心術,再抹上神藥,使他們甦醒如初。 根據這一記載,扁鵲要做換心術,要用到麻醉劑,摘除術,縫合術。從現有記載看,扁鵲並沒有使用很多的手術工具。如此複雜的手術,僅用三天完成。這就不是物質層面的手術工具所能達到的。況且,當時沒有任何的檢測儀器,沒有化驗儀,沒有透視機,扁鵲僅憑一雙眼睛,一雙手,僅用了三天就做完了換心術。並在短短几天內,就使病患恢復健康。 通過透視功能,診斷病情,做出完美的手術,就是中醫的神通部份,至今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古代的醫學家,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都具備這樣的功能。 宋朝蘇軾於《擬進士對御試策》中說,古代的醫生善於「聆音察色,洞視五臟」,能夠「剖胸決脾,洗濯胃腎之變」。那時的醫生,能夠洞觀人體內部五臟六腑,能開胸割除腐爛的脾臟,清理肺部、腸胃的病變。而在宋朝時代,醫家的技藝也一樣是令人稱道的。△

 
分享:
 
人氣:80,91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