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4年6月21日发表
人气:16,359 分享:
|
|
香港失业问题逐渐恶化 建造业成重灾区人工剧减3成(图) |
|
 港府公布今年次季失业率维持3%,就业不足微升至1.2%。示意图,图为香港中环海边。(宋碧龙/大纪元) |
【人民报消息】港府公布今年次季失业率维持3%,就业不足微升至1.2%;其中建造业继续是「重灾区」,但失业及开工不足人数持续恶化突破3万人,较外劳抵港前多4,700人,重回疫情时水平,不少人更遭压价至少30%。但值得留意是,该行业一直被港府和商界强调「人手短缺」,支持数千大陆外劳南下「援港」。有扎铁工人向本台称,他们正受到经济不景与输入外劳双重击,担心香港城市发展出现金字塔式崩盘现象。有经济学者指,虽然此危机暂未出现,但现在已确定问题会不断恶化。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炎炎夏日,建造工人饱受煎熬,但更为难受的或者来自权贵的压榨。要求匿名受访的扎铁工人「德仔」(化名)正有同感。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为组织家庭而被逼由表演工作者投身做装修和地盘工人,但他说近月与同行感受的经济压力比疫情还要大。
德仔说:「揾工难了,任何工种都是,外劳几百个、几百个地下来。要不断打电话,去问不同师兄、蛇头、师傅有没有工作,还要不要人?」
重灾区扎铁工开工不足达三成
据发展局指,去年7月推出的「建造业输入劳工计划」连同「补充劳工计划」,截至今年6月,已批出49份公营工程合约,输入共7917个大陆外劳配额,其中扎铁工占约1成,并去年10月始陆续抵港。
据统计处周四(20日)公布最新资料(见下图一),外劳抵港后,建造业失业及开工不足人数及比率持续上升,截至最新今年第二季不足1年多4,700人,达30,500人,重上2022年底至2023年初疫情期间水平。工联会属会「建造业总工会」指,扎铁工是首当其冲的工种之一,而据建造业议会数字指,现时约9000名注册扎铁工中,约有3成一周开工不足30小时。
劳工短缺根源在工资被大幅压低
不过,港府和建造商界一直表示,因行内人手严重不足而争取大陆派「援兵救港」,但为何本地大批工人「无工开」?
德仔说:「大家都知道政府的玩法是,如果(招聘广告)贴出来一、两个月,无人报名,即认为你(本地人)够野做啦。但问题是价钱不合理,那些职位等人用的,借故说请不了人就输入外劳。行内比较有牙力的公司请一大堆外劳,去压低几十年经验老师傅的价钱。他们觉得预算不足,不如请大批外劳抵销(开支)。」
德仔又质疑,在卖地和楼市紧随大陆步入寒冬之下,港府和商家催谷外劳政策背后,主因「是缺钱而不是缺人」。他指出,行内众所周知,外劳被承建商、人力公司等「食回扣」,美其名食宿费、交通费、介绍费等,实际日薪远低于本地工逾1半,仅500至700港元,「3个外劳等于一个本地熟手师傅」,根本违反港府要求的「外劳价不得低于本地月薪中位数」。不少本地具资格和经验的师傅因而被抢走「饭碗」,亦加剧压价情况,最高级的「大工」日薪由2,700元减至1,800元,至少失3成收入。
德仔说:「这几年很多人卖楼走人,很多新楼无人买,发展商亦不敢投地,最近亦流拍很多次。当一流拍,做完手上工作又没有新盘开,死局来的。」
地产市道陷萧条后果逐步浮现
事实上,公开数据亦反映草根基层如何受累于「金字塔」顶层的衰弱。过去1年在香港经济持续下行,楼市陷入萧条,楼价、地价大幅贬值至少1至2成,积压货尾单位屡破顶至2万个,加上高息环境,四大地产商和承建商频爆出负债累累,达数以百亿计,导致大幅削弱投资意欲和严控开支力求「保本」,令市况近乎「冰封」。
据港府数字,就卖地方面,去年内出现6幅地皮流标,是「史上最多」,包括一幅位于东涌东站可建1200个住宅单位的发展项目,10年半以来首次出现「零入标」,而今年上半年港府不推出住宅用地,至今未见有卖地成交。
私楼动工量大跌超过两成
不过,即使过去几年有卖地成交,不少发展商亦倾向推迟发展。综合港府和利嘉阁地产研究部最新数字,至今年3月底,今年首季私楼动工量约4,300伙,则按季跌幅约21.8%。若以屋宇署接获上盖建筑工程动工通知为准,首季动工量仅有1148伙,按年大跌约40%,3月私楼更出现「零动工」,为逾1年来首见。
不少土地开发减速,最近就连发展商部署多年的收购旧楼强拍,都罕有「临阵缩沙」。据土地审裁处资料,由2020年11月起已有5宗「强拍流拍」;而今年迄今首5个月更没有强拍申请个案,近14年来首次录「零」申请。
私人新开发工程量萎缩,德仔叹言,工人可「揾食」场地集中港府的交椅洲、机场「三跑」以及资助房屋等。
德仔说:「香港(政府)基建不会停,无论如何是长期需要,以后公营盘都会成为主打都会挤都会挤出来。香港很多人走,大陆有很多下来,住屋需求,以前是公私平分秋色,当地产勒紧裤头不去投地开新地盘,由政府背起责任。能否与2000年代兴旺、人人有开工是不可能的了。」
更令人忧心是,有工开亦无粮出。由于经济环境差,大部分投标倾向价低者得,在成本上涨,建造商入不敷支,建造行业已出现「爆煲潮」。继今年3月老牌建筑商冯祥记涉拖款1.5亿元而宣布清盘后,再有港府常用、有78年历史龙头承建商的「保华建业」,被追款逾730万元工程款,还未计大批追薪。负债逾千亿港府坚持大举发债「大兴土木」,被质疑能否能付数以千亿元的工程费用。
若以金字塔来形容城市发展,香港是否出现金字塔式崩盘现象?中大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以文字回复本台指,「目前还没有发生」,但如果房地产市场仍然表现不佳,政府收入减少,开发商仍然支付高息,他们的收入也会减少,加上零售及餐饮市场疲软,物业估价亦下跌,过多一、两年有可能出现」。
发展局回复本台指, 目前并没有接获涉嫌聘请外劳相关违规的个案,强调建造业失业率近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冯祥记」并没有任何未完成的工务工程合约,「保华建业」则仍有15项工务工程合约,并正在施工中,没有收到欠薪投诉。
对于本地建造业的失业率和开工不足率恶化,香港建造商会则回应指情况「仅为暂时性」,但随著人口老化,短期内,在保证施工质素及安全的大前提下,业内人才培训存在困难,「业界预计未来技术工人不足的可能性,比起持续出现本地工人开工不足的可能性为高」,又引述4月「需求调查」强调供应与需求相差 8.22%,反映目前人手仍然短缺。
虽商会未有提供目前有多少间承建商出现资金问题,但称「注意到一些会员被拖欠工程费,而引致资金流动问题」,需要透过贷款以获取足够现金流;另有会员反映,所负责的工程项目出现现金流不足,「以私人项目情况尤其普遍」。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6/21/83522.html |
|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
|
|
|
更多文章导读 |
|
|
 |
 |
 |
1. 赵乐际有特殊本事也挡不住下属成串被抓(图)
( 153,846次)
2. 三中全会前乱象频 习近平「夫妻店」兆凶
(147,481次)
3. 红二代给习设陷阱目的为夺权(多图)
( 146,247次)
4. 十年了,习近平还在担心军队政变吗
(144,691次)
5. 中共昏招发作 三征兆曝金融风暴在路上(图)
( 143,136次)
6. 习提拔董军四大臭点 董军三中全会前踩坑(图)
( 139,309次)
7. 蔡奇拔刀习家军缠斗 亡党在即 三中全会破防(图)
( 138,878次)
8. 「铁公鸡食堂」隐藏了多少秘密?(图/视频)
( 137,992次)
9. 中共原住建部部长陈政高骤死有蹊跷(图)
(133,652次)
10. 「六四」期间中共政治局常委拟向瑞士转移财产与逃亡(图)
( 131,569次)
11. 军头罕见赴延安祭旗 三中全会陷维稳魔咒(图)
( 114,001次)
12. 江绵恒被降职 上海官场同期被「清洗」
(106,808次)
13. 香港47人案判词 学者指荒谬矛盾(图)
( 102,172次)
14. 夜话中南海:白天辉已被一审判死 被赖小民和盘托出的其他案犯呢?
(100,991次)
15. 省级高官纷纷落马!涉西藏新疆河北黑龙江等地
(98,102次)
16. 临近六四中共动作频繁末日心态暴露无遗(多图)
( 94,373次)
17. 拯救了2500个犹太孩子后的遗憾(图)
( 93,045次)
18. 法轮功创始人发表《惊醒》
( 90,737次)
19. 法轮功创始人发表《法难》
( 88,952次)
20. 总理出面设骗局 金融难民纷纷三退引热议(多图/视频)
( 88,478次)
21. 刀把子救经济 三中全会走进历史垃圾时刻(图)
( 86,547次)
22. 乱世生存指南(1)72小时紧急水资源净化与处理(图)
( 84,606次)
23. 习近平纵有三头六臂也解不开这个死局(图)
( 83,111次)
24. 习近平施一石二鸟 普京心愿落空受打击(图)
( 77,887次)
25. 定陵发掘酿惨剧 天网恢恢饶过谁(图)
( 77,442次)
26. 美国国务院谴责中共将俩名活动人士判刑(图)
( 76,734次)
27. 「六四」最小遇难者吕鹏只有九岁 身中九弹(图)
( 74,239次)
28. 美国特拉华州众议院通过决议谴责中共活摘器官(多图)
( 71,311次)
29. 中国食品价格腰斩,到底发生了什么?(图)
( 70,970次)
30. 网传清华招办主任被带走 要倒查六任释何信号?(图)
( 70,383次)
31. 563个肝脏来源不明 有大官14年换5心2肾(多图)
( 69,081次)
32. 「毒奶粉」维权者郭利海外写书 难脱「魔爪」(图)
( 68,816次)
33. 六一儿童节临近 中国良心犯子女仍面临株连困境(图)
( 67,972次)
34. 竟敢污蔑拜登?美国立刻丢出一颗小炸弹(多图)
( 67,288次)
35. 那年盛夏后的五年 流亡、挣扎著的港人 (多图)
( 65,632次)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