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5年1月25日發表
人氣:4,435 分享:
|
|
新一輪集採藥引發廣泛吐槽 中共國家醫保沒錢了 |
|
【人民報消息】中共國家醫保局在去年十二月主導的最新一輪藥品集採結果出爐後,不少民眾和醫生反映,這批集採藥雖然價格便宜,但藥效較低且缺少原研藥。集採藥已經進行了十輪,為什麼現在出現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到多大範圍的患者群體?
「抗生素過敏、血壓不降、麻醉不睡,」上海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等20位政協委員在近日召開的上海政協會議上提交了一項提案,提到新一輪國家集採藥出現瞭如上這些問題。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這一消息經第一財經等媒體報導後,與近幾週中文社媒上民眾廣泛吐槽的新一輪集採藥存在諸多問題的輿論合流,再次引發外界對中共集採藥體制問題的關注。不少人反映,目前集採藥出現的問題涉及很多慢性病的常用藥以及醫生用藥,對大範圍的民眾健康構成威脅。
抱怨並非始自本輪
中共國家醫保局很快做出反應,本週一(1月20日)就發出通知,將於週二派出隊伍前往上海調查。到本週末,目前還沒有關於本次調查的最新消息。
但似乎中國民眾對國家醫保局的這個姿態也不太滿意,有人在微博上反問說,「醫保局剛知道這個問題嗎?集採那麼久不知道這些問題?」;甚至有人質疑這次調查的真實動機,「不會讓發聲的人閉嘴吧?」
據中共官媒央視報導,最新一輪,即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產生擬中選結果由國家醫保局於2024年12月12日公布。這批集採藥要到2025年4月才開始使用。這意味著人們當前吐槽的問題,包括了此前的集採藥。
綜合中國媒體報導,當前民眾吐槽集採藥除了對藥效的質疑外,還有價格過低引發的不信任;某些原研藥或特定品牌藥品沒有進入集採,限制了選擇;以及民眾認為信息透明度不高,希望瞭解集採藥品的質量檢測、臨床效果等。
擁有執業藥師證、並曾從事藥物配送業務的「陸青」告訴自由亞洲電臺,「前些年,集採還比較合理,這一兩次特別是疫情之後的集採就只問哪個價格更低,其他的一概不問了。」出於安全考慮,陸青以化名接受採訪。
中共集採藥制度從2018年開始實施,目的是通過「以量換價」的方式,讓低收入者也能買得起藥。據中共政府網站消息,此前的第九批集採藥於2024年3月開始執行,採購了41種藥品,平均降價58%;而更早的第八批有39種藥品採購成功,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6%。這些都顯示集採藥為藥品降價帶來了可觀的效應。
但在另一面,這些集採藥的效力近年來卻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前面提及的醫生鄭民華在接受地方媒體東方網視頻採訪時提到,他的父親長期高血壓,最近從原研藥換成集採藥後,血壓一下子(飆)到180。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前醫療救助部部長任瑞紅觀察到,集採藥的問題有個積累的過程,「開始的時候,老百姓沒有感覺,因為當年都是一些抗癌藥,還有些高檔的抗生素,這些跟老百姓的關係不是特別密切,因為癌症不是每個人都要得的」,但隨著集採藥範圍擴大,普通民眾受到了明顯的影響,「近年來一些慢性病,尤其是中老年病,像三高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還有一些心腦血管常用藥,也開始慢慢把進口原研藥踢出了。這樣的話,效果就很明顯了。」
任瑞紅補充說,在第一線的醫生感覺也很明顯,「一些手術用藥,比如麻醉藥;還有一些高級抗生素和輔助用藥,這些藥品用量很大,手術平台上用處很大。效果很明顯的話,醫生就會抱怨,因為病人得不到很好的醫治或出現問題的話,第一個責任方是醫生啊。」
缺錢了 但看不到
根據中共政府網站信息,目前用於藥物集採的資金主要來自國家醫保基金。但近年來,尤其新冠疫情之後,外界不斷有人質疑,中國醫保基金出現了嚴重缺口。
陸青分析說,在缺錢的情況下,集採藥的做法類似於搞政治運動,很難保證集採藥的品質,「就是不顧及基本生產邏輯、生產成本的低報價。我不看你是不是大廠,我不看你的生產成本,我不看你是不是原研藥,我就看價格最低的,哪個低我就買哪個。」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早在2016年,清華大學醫療服務治理研究中心的一項測算顯示,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缺口將出現在2024年,倘若加入人口老齡化、一次性躉交等因素,醫保基金收支缺口可能提前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估算並沒有計入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導致的醫保資金的大量支出。
作為腫瘤醫生的任瑞紅從實際工作中也感覺到醫保基金的缺口問題。她認為,目前集採藥的做法背後可能就是醫保基金的缺口,「說實話,如果醫保夠用,也沒有必要有那麼大的動作。因為畢竟會牽扯到很多很多病人,這裡面還有體制內的病人,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的。因為誰都知道,看病的事情誰都無法避免。」但任瑞紅指出,這種資金缺口的準確數據外界很難看到。
在以低價取勝的集採中,藥企感受到壓力很大,這對藥品生產以及藥品質量都產生了不良影響。據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2021年初發布的《國家藥品帶量採購制度監測評價研究》,受訪企業負責人透露,在價格削減、供應壓力增加的情況下,個別企業,特別是成本控制能力資金週轉能力相對較弱的小型企業,可能採取多種擴大產能和成本節約的策略,包括原料替換、輔料替換、包材替換等,這給藥品供給帶來風險。
除此之外,陸青認為,民眾抱怨集採藥質量的直接源頭是政府對藥品的品控本就不嚴格,「尤其是(藥品)動態監測的數據,這是看不到的;藥監部門也許有掌控,他們會進行監測,但這個信息是極不透明的。」
「此瓜非彼瓜」
在最近民眾對集採藥的抱怨中,比較集中的一個話題是仿製藥與原研藥的對比。
所謂原研藥,是由製藥公司首次開發並獲得專利保護的藥品;而仿製藥則是原研藥的專利期滿後,其他製藥公司根據原研藥生產的相同或非常相似的藥物。本次集採藥品清單出爐後,外界發現參與競標的默沙東、輝瑞、拜耳等外企33款原研藥全部出局。另據國家醫保局微信公號去年6月的一篇文章,在前九批集採中,國產仿製藥中選1583個,進口原研藥中選70個,仿製藥佔比95%以上。
仿製藥佔比如此之大,而原研藥比例奇低,輿論一般認為恰是因為仿製藥價格比原研藥便宜很多。據澎湃新聞網報導,由於仿製藥是照著原研藥做,往往兩三年就能搞出來,其價格往往是原研藥的三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新浪網上轉載的一篇社媒文章舉例說,西格列汀片原研藥廠默沙東報價高達7.38元/片,但其仿製藥只要2毛錢。但自由亞洲電臺尚無法獨立核實這一消息。
但對於仿製藥的質量,中國醫學界的態度一般還是認為不如原研藥。曾長期在中國和美國從事藥物銷售的威廉(Willie)告訴記者,仿製藥在被批准面市的時候,理論上應該是與原研藥一樣的,但實際上在中國就不太一樣,「你去了中國以後會發現,仿製藥跟品牌藥,在人的腦子裡,會認為不一樣。我說人的腦子,就是指醫生、專家。」他舉例說,目前國內很流行的降血糖藥二甲雙胍,施貴寶生產的和中國生產的就不一樣,「我在現場就聽著專家說,就是在杭州,就說了一句話,此瓜非彼瓜。也就是說,你這個也叫二甲雙胍,但不是一回事。」
威廉強調,在集採過程中,主管部門不會允許公開討論仿製藥與原研藥效果不同,「在集採的時候,因為是國家主導的,他不會允許說,原研藥比仿製藥好;如果說出這個話,那不就是否定國家藥物監督管理局啊?」
威廉也提醒說,並不是說仿製藥必然就不如原研藥,有時候還有人們的心理因素,「如果是仿製藥,而不是原研藥,你可能心理就會產生異樣」。但醫療過程中,心理因素要起一定作用;而是否療效一樣,還是要看臨床監測。
但任瑞紅告訴記者,在集採過程中,由於價格等原因,負責集採的人更傾向於採購仿製藥,「他認為製藥水平可以取代原研藥的情況下,就會毫不猶豫把原研藥踢出去。」
對醫藥體制的傷害
對於近年來外企的原研藥逐漸出局,威廉說,很多原研藥現在可能已經不想參與投標了,「所以原研藥覺得我不跟你玩了,你老玩這個。所以嚴格地說,就是不去,不投標,就是表示個態度。」
他認為,這樣下去,原研藥會越來越少,而這對病人肯定不是好事,「不少人到了醫院會跟醫生說,我就要進口藥。現在就有問題了,為什麼呢?醫院裡沒有(原研藥)了,這個問題就大了。」
威廉還強調,由於這種集採制度保護的是仿製藥,而對需要花大量成本的原研藥不友好,這對於中國製藥業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中國自己的原研藥也會越來越少。」△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25/88282.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近期最受歡迎文章
(2025/1/25) |
-
為了保住權位 這件事習不敢輕舉妄動(圖) (29,568次) 2025/1/14
-
中共貪官生活怪癖讓人大跌眼鏡(二) (28,749次) 2025/1/12
-
中共軍工亂了 副部長被免 正部長傳被查(圖) (26,511次) 2025/1/13
-
軍隊一號命令又不見 張又俠排在何衞東之後是假 (26,142次) 2025/1/5
-
劉振立或要接替董軍 習失勢又一佐證 (25,773次) 2025/1/12
-
中共貪官生活癖好古怪荒唐 讓人大跌眼鏡 (25,524次) 2025/1/8
-
用這誘惑川普?習親自部署將變爛尾 (25,423次) 2025/1/22
-
四中全會拖延近3月還開不成 中共政局亂套 (25,277次) 2025/1/9
-
金蛇年中共「運已終」 激烈內鬥走向瓦解 (25,169次) 2025/1/18
-
中國疫情兇猛 北京、上海大爆發!(視頻) (25,160次) 2025/1/12
-
習近平怒查高善文 東升西降露餡了 (25,135次) 2025/1/10
-
不跪了!各地工人團結討薪抗議被剝削(圖) (25,014次) 2025/1/11
-
拱衞北京的81軍也不提「習主席」 (23,920次) 2025/1/9
-
解放軍306醫院不提「習主席」 習在軍委喪失話語權 (23,528次) 2025/1/14
-
央行暫停購買國債 習近平金融政策爛尾? (23,392次) 2025/1/12
-
習近平第三任下半場展望 他會謀第四任嗎? (22,906次) 2025/1/5
-
軍報官媒報導刪效忠語 習地位確實有變 (22,593次) 2025/1/15
-
北京電視臺面臨關閉 蔡奇不淡定了 (22,038次) 2025/1/15
-
軍報報導學習習近平在中紀委兩次全會講話有差異 (22,023次) 2025/1/9
-
上海武警司令任常委一職之解讀 (21,969次) 2025/1/20
-
工信部長缺席中紀委全會 中共軍工航天系窩案觸目驚心 (21,300次) 2025/1/7
-
文藝演出報導習近平特寫少 張又俠地位不一般 (21,208次) 2025/1/19
-
習上臺後超百萬中國人海外尋求庇護(圖) (21,201次) 2025/1/11
-
公務員加薪為鞏固政權 負面效果甚過正面效果 (21,074次) 2025/1/8
-
地震疫瘟民抗……給中共2025氣數把把脈 (20,987次) 2025/1/9
-
年關來臨,中共多方面釋放對習不利信號 (20,937次) 2025/1/14
-
軍方演出節目中不吹捧「習主席」了 (20,752次) 2025/1/22
-
開年股市大跌全球最差 絕望散戶紛紛出逃 (20,726次) 2025/1/16
-
董軍出事,劉振立代替防長職務? (圖) (20,691次) 2025/1/15
-
中年廳官猥褻60歲女上司,精神病領導社會害民又害官(上) (20,530次) 2025/1/14
-
習後院出現民間民兵組織 誓要推翻縣政府(多圖) (20,492次) 2025/1/9
-
江蘇省軍區表態不提「習主席」 省委書記啥態度? (20,476次) 2025/1/19
-
川普難保不掀翻中南海「迎新春」會飯局 (20,226次) 2025/1/22
-
公務員「惡意加薪」 李強壓不住王小洪 (20,200次) 2025/1/7
-
「妙瓦底電詐」元兇浮出 傳涉中共前副總理家族 (20,199次) 2025/1/2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