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2月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回落(圖)
2025年1月3日發表
資料圖:員工於2021年11月23日在中國湖北省宜昌為珀斯音樂集團金寶樂器新生產的鋼琴進行調音。 (Photo by Getty Images) |
【人民報消息】據中國媒體財新網1月2日公布的數據,2024年12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5,比11月回落1.0個百分點。官方日前公布的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0.1,也比前一個月下降,顯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從財新中國製造業PMI分項數據看,12月製造業供給和需求擴張不同程度放緩。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降至3個月最低。「外需未能繼續回暖,12月新出口訂單指數重回收縮區間。」
報導指出,樣本企業反映外部經濟環境低迷,貿易前景不樂觀,導致海外市場對中國製造業產品的需求下降。當月出口收縮主要集中在投資品類和中間品類,消費品類出口訂單則增加。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解讀,12月中國製造業供求擴張,企業購買量增加並主動回補庫存;「但外需不振,就業壓力大,銷售端價格低迷,市場樂觀情況減弱。」
學者:習近平新年講話軟弱無力中國經濟欲振乏力
中共黨魁習近平日前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細數2024年經濟成績單指出,預計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人民幣130萬億元,成長5%左右;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年,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基本上就是為中國的形象工程在打廣告,應景式講話,廣告時間。通篇用4個形象來形容:自我感動的低調、廖無新意的沉悶感、軟弱無力的底氣,最後是欲振乏力的信心,」臺灣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資深研究員宋國誠在自由亞洲電臺《亞洲很想聊》節目中作上述解讀。
宋國誠指出,習近平2023年10月曾在政協與黨外人士的茶話會中,慷慨激昂提到要堅決克服內外困難、要頑強拚搏推動經濟恢復。然而,今年的新年談話則顯得平淡無奇,僅提及經濟面臨「新情況」和「外部不確定挑戰」,卻未具體説明問題或應對措施;提到經濟「回暖向好」,但「回暖」暗示經濟仍在寒冬,鳥不語花不香,反倒給人「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象。
他從5個「I」分析為何中國經濟與「向好背離」:首先,剛剛公布的PMI與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都表現相當低迷;GNI(國民總收入)30年來首次下降;第4個Income(收入)降低,導致減薪、欠薪、討薪頻發;最後是Investment(投資),中國出現資本淨流出達到128億美元,並伴隨撤資、裁員、關廠三大現象。
宋國誠表示,北京過去大力宣傳的「中國製造2025」和「中國式現代化」如今已消失在談話中,甚至不再提「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東升西降」等口號,顯示中國夢現在已經是「夢醒時分」。
中國民眾「獲得感」充實嗎?
習近平談到,「一年來基礎養老金提高了,房貸利率下調了,直接結算範圍擴大,方便了異地就醫,消費品以舊換新提高了生活品質,大家的『獲得感』又充實了許多。」
但自媒體人五岳散人在自由亞洲電臺節目中表示,基礎養老金的提升表面上是利好消息,但實際上是由繳納者承擔更重的負擔,而非原本的受益者創造了更多財富。另外,房貸利率的下調是為了刺激房地產市場,應對房地產行業的崩盤危機,並非單純的經濟利好。至於異地就醫的便利化,雖然有助於解決醫療資源的分配問題,但也凸顯中國地區間經濟和醫療水平差異極大,難以施行統一的福利政策。此外,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看似提振消費,實際上仍是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更多是為促進生產,但這種專項政策未必符合普遍需求。
五岳散人認為,若要提振中國經濟,最好是普惠性發錢。他説:「政策宣傳用的是一種話術,只告訴你一面,強調政策的正面效果,不告訴民眾背後隱瞞的代價與潛在問題。」
中國2025年GDP恐不如去年
習近平提前喊出中國2024年GDP能達標,但是外資各機構大多不看好中國2025年GDP還能達到5%水準。日本經濟新聞社和日經QUICK新聞彙總的中國經濟學家調查顯示,中國2025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預測平均值為4.4%。受美國川普新政府加徵關稅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變得明顯。世界銀行(World Bank)將2025年中國GDP增長預測從4.1%上調至4.5%;穆迪評級(Moody』s Ratings)預測值則從4.0%上調至4.2%。
宋國誠表示,根據多家國際信評機構的評估,中國2024年GDP增長的最佳估值僅為4.5%至4.6%,遠低於官方設定的5%目標。若要實現全年增長目標,中國第四季度經濟表現必須實現「猛暴性增長」,以彌補前三季度增長未達標的情況:「習近平的經濟政策就是工農兵的『梁家河經濟學』,既反對『資本主義』的右傾政策,又拒絕懶漢經濟式的左傾社會福利模式。習近平的政策既缺乏現代經濟學知識支持,也未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經濟應有的特色。」
中國經濟挑戰外行領導內行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披露,中國智囊團擔心經濟可能陷入價格下跌和需求疲軟的惡性循環,從而在一份提供給中共高層領導人的報告中提醒,如果不採取更緊急的措施提振經濟,中國可能會陷入「螺旋式通貨緊縮」。習近平卻反問「通縮有什麼不好」,這讓所有經濟學者震驚。
五岳散人認為,習近平的決策團隊應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很多經濟學家、公共管理學者到中南海不是對習近平,而是對常委們説明問題所在。然而,習近平本人缺乏現代經濟學的專業訓練,不能掌握如「螺旋式通縮」等複雜經濟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