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施壓北京:從貿易審查到供應鏈對抗的川習會
古成
【人民報消息】10月30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南韓首爾舉行備受矚目的會晤。美中關系再度成為全球焦點。外界預料「川習會」將是是美中貿易戰進入新階段的關鍵節點。
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將於10月31日啓動對中國履行2020年貿易協議的全面審查,此前10月9日,中共頒布史上最嚴格的稀土出口禁令,劍指美國科技領域。此外,自今年年初以來,中國已悄然停止進口美國大豆,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剛剛結束的美中貿易談判代表團會談中,雙方雖取得初步框架共識,但緊張氛圍依舊濃厚。這一切都給美中貿易戰增添了不確定性,凸顯美中兩國在全球供應鏈、科技霸權和經濟主導權上的激烈角逐。
川習會前,美中各自出招熱身
2020年1月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曾被視為川普第一任期內的外交亮點。該協議要求中國在兩年內額外採購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包括農產品、能源和制造業產品。作為交換,美國暫停部分關稅上調。然而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中國僅完成了協議採購額的約60%,尤其在農產品和能源領域存在明顯缺口。華爾街日報10月23日報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即將啓動正式審查,焦點在於中國是否兌現採購承諾。這一審查被視為川普政府在會晤前的「先發制人」,施壓北京。
美國舊賬今算的做法,無疑也是對北京10月9日稀土出口管制的對沖。稀土元素是半導體、電動汽車電池和國防裝備的核心材料,中國控制全球90%以上的供應鏈,顯示北京的「以戰促談」意圖。中共大豆戰略則更顯北京的「精準操弄」。中國每年大豆進口需求超過1億噸。自2025年初起,北京完全停止從美國採購大豆,9月份進口量首次降至零,這是自2018年貿易戰以來最極端舉措。根據路透社數據,中國轉向巴西和阿根廷,進口總量不降反升,達到創紀錄水平。華盛頓郵報分析稱,此舉旨在通過農業槓桿影嚮美國國內政治,增加川普在選舉周期中挫敗風險率。
從稀土王牌到大豆停運,再到習近平四中全會中強調「高科技自立自強」,中共已經將美中博弈從關稅戰升級為供應鏈戰,試圖在挑戰與重塑全球經濟版圖規則。
馬來西亞滅火談判
10月25-26日,美中貿易談判代表團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高層會晤,這是川習會的前哨戰。談判由美國貿易代表凱瑟琳·格裡爾和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領銜,聚焦包括關稅減免、知識產權和技術出口管制等多重領域。
根據路透社最新報道,雙方達成「非常成功的框架」,為10月30日川習會鋪平道路。具體成果包括:一是初步同意暫停新關稅實施,美國承諾暫緩對華100%關稅威脅;二是中國表示願意增加部分農產品採購,但未承諾具體數字;三是雙方就稀土和芯片管制交換意見,美方要求北京放松出口審查,中方則敦促華盛頓解除對華為等企業的禁令。彭博社報道稱,這一框架「接近最終細節」,但仍需領導人最終敲定。
然而,美中談判雖「向前推進」,但未解決核心分歧。雙方談判意圖更多是「救火」性質,避免川習會前局勢失控,但稀土禁令和大豆停止進口,以及美國針對中共的科技封鎖仍如懸劍,無法根本解決。
這一結果反映了雙方對貿易戰升級都持謹慎態度,也預示川習會將圍繞「讓步與底線」展開拉鋸。川普亞洲之行已公開威脅「如果中國不讓步,美國將徵收更高關稅」。習近平則強調「核心利益不容侵犯」。美國堅持芯片管制,中國用稀土反制。2020協議審查將是川普手中重器,如果美方認定中國違約,可能觸發新制裁。目前美國經濟強勁,中共經濟下滑,習近平當局內外交困,與美對抗目的是轉移國內危機焦點,色厲內荏,川習會上,很大可能會放軟妥協妥協,避免升級。
中共稀土戰略凸顯風險,美國反制多維布局
中共的稀土封禁與大豆戰略短期看有效,導致美國國防和芯片行業成本上升10-20%,大豆戰略擊中川普票倉,制造競選壓力。
然而長期看,中共兩大戰略風險巨大,得不償失。稀土禁令可能適得其反,刺激美國和盟友開發替代供應鏈,如澳大利亞和越南稀土礦。美國正投資本土稀土公司,預計3年內自給率達30%。華盛頓還在考慮戰略投資海外稀土公司。此外,美國聯合歐盟和日本,形成「稀土聯盟」,共享資源和技術。最新消息顯示,川普總統在東盟峰會上與泰國達成關鍵稀土礦物協議,降低了對中國稀土依賴。
大豆方面,巴西供應雖充足,但價格波動大,且氣候風險高。如果貿易戰升級,中國食品價格或上漲5%,影嚮民生。戰略風險會引爆美中貿易戰升級,加速美中脫鉤,將徹底沉重中國出口業及全球化擴張意圖。川普正尋找替代大豆市場,轉向歐盟和印度市場,如果習近平堅持打大豆牌,美國將對華農產品徵收反補貼關稅,迫使北京讓步。
美國的反制策略多多:一是技術封鎖升級,擴展芯片禁令至AI和量子計算;二是關稅工具箱;三是盟友協調,通過QUAD和AUKUS框架,構建「印太經濟框架」,隔離中國供應鏈;四是王牌金融工具,打擊中概股,限制中國企業美股上市;五是,限制中共赴美留學簽證,打擊中共科技間諜。這些策略足以震懾習近平。
中共經濟危機四伏
中國經濟在7-9月季度增長放緩至一年最低點,實際增速遠低於官方宣稱,房地產市場持續崩盤、失業危機加劇以及消費疲軟,結構性頑疾更加嚴重。中共經濟增長長期更多依賴於出口和政府刺激,而非真實內需拉動,無異於飲鴆止渴。北京「十五五計劃」持續走國進民退之路,正面臨通縮、產能過剩和消費者信心崩塌的「三重打擊」。
中國經濟問題深度遠超表面,住宅建設已從高峰暴跌40%,債務/GDP比率在廣義定義下高達124%,遠高於G20平均水平118.2%。青年失業率官方數據高達19%,整體失業危機惡化。地方債規糢已超百萬億人民幣,中國經濟正陷入「螺旋式衰退」,外匯儲備雖龐大,但與提振民生與消費毫無關系,只是用於支撐出口和吸引外資,中央財政雖大規糢發行特別國債,只不過是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舉措。「一帶一路」實為債務陷阱,數據顯示參與國債務超1萬億美元,中國自身也背負沉重負擔。
美中貿易戰已演變為一場對中國經濟的「毀滅性圍剿」,加劇了產能過剩和失業危機,對美出口下降27%,對美出口的崗位流失1000-2000萬,出口導向型產業崩盤。貿易戰打擊呈現多重曡加效應,不僅摧毀短期增長,還暴露結構性潰爛,消費疲軟加劇內需循環斷裂,中共經濟在崩潰邊緣掙紮。
經濟崩潰導致中共統治合法性嚴重動搖,民間反抗暴政事件此起彼伏,10月25日,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剛剛結束,北京三裡屯街頭有人掛起兩面反共條幅,標語內容直指中共是反人類的邪教。中共習近平當局已經到了天怒人怨、分崩離析的時刻。
(人民報首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