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決裂:軍委主席授意 衆中央高層圍攻總書記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文謹報導)7月21日,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美亞關係講座教授米德(Rana Mitter)在上報撰文,推薦了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高級顧問蘇葆立(Robert Suettinger)的新書《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The Conscience of the Party)。蘇葆立講述的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故事。 米德說,蘇葆立參考了廣泛資料——包括現已無法公開取得的中共內部文件——撰寫了這本深入、考證嚴謹的傳記,將胡耀邦描繪為文革後推動中國重建的核心人物。 在中共官方有關改革時代的敘述中,關於對胡耀邦的描述基本上是刪除的。但是相較於前總書記趙紫陽,因為他1989年反對軍方鎮壓天安門學運而被整肅,胡耀邦則未被徹底抹去。 米德認爲,蘇葆立準確捕捉了胡耀邦的非凡之處,而這些特質最終導致他與中共領導層的許多同仁漸行漸遠。 蘇葆立在書中寫道:「對胡來說,改革意味承認某些事情出了問題,亟需改變」,而這些問題,「絕非只是經濟表現與競爭力而已。」但胡耀邦對共產主義體制保持堅定信念,主張共產體制應該對苦難有著更人性化的關懷。 1981年,事態進入關鍵階段。當時胡耀邦被指派負責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份文件是一項重大的意識形態工作,涉及一個政治上極具爆炸性的問題:中共如何在譴責文化大革命的同時,不摧毀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的歷史遺產? 胡耀邦傾向於採取更激進的立場,但他的想法驚動了當時的軍委主席鄧小平,鄧是黨内最具權勢的人。鄧小平突然將胡耀邦從起草委員會中除名,並將該工作交給意識形態更正統的人物,如當時的中宣部部長鄧力群和政治局常委胡喬木。同時,胡耀邦被送往山東的泰山「強制休養」。 最後的決裂發生在1987年1月10日。在一次黨内會議上,胡耀邦的自由派傾向與忠誠度成為他們精心策劃、輪番抨擊的焦點。批評者之一鄧力群發言長達幾個小時。有幾十名中共高層官員圍攻他,胡耀邦後來回憶說,他們企圖「羞辱我,批評我,直到我臭不可聞。」 在《鄧力群自述——十二個春秋》裏,鄧力群詳細記載了那次民主生活會的過程。 1986年12月中下旬,所謂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濫。合肥、北京等地一些高等院校的少數學生上街遊行。打出了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橫幅。有的地方出現了擾亂交通秩序和違反社會治安規定的情況。 1986年12月30日上午,鄧小平與胡耀邦、趙紫陽、萬里、胡啟立、李鵬、何東昌等談話,指出學生鬧事是一個很重大的事件。鄧又說:這些人之所以這麼猖狂,傳說是因為黨中央裏面有個保護層。這實際上就是不點名地講到了胡耀邦。 鄧小平談話後,胡耀邦即做出反應。1月2日,他寫了一封信給鄧小平,承認錯誤,作了自我批評,還表示了這樣一個意思:自己不適宜再擔任總書記,願意辭掉總書記職務。 1月6日,鄧小平同胡耀邦談了話。這前後,由鄧小平提出,經過中央常委議論,決定舉行一次解決胡耀邦問題的黨內生活會議,對胡的錯誤進行批評,也要他在這個會議上做出自我批評。 中央常委委託趙紫陽、薄一波、楊尚昆、萬里、胡啟立五個人來召集這次生活會議,指定由薄一波主持會議。1月8日,中央辦公廳就此發出了《通知》,還規定了到會名單。 鄧力群說,記不清楚生活會是開了五個半天還是五天半了。會上有口頭發言,也有書面發言。會議還印發了一些參考資料。 會議召開前,楊尚昆、薄一波把鄧力群找去,說學生鬧事是胡耀邦的錯誤引起的惡果,中央要開一個生活會議。他們要鄧力群準備一個批評胡耀邦的發言。 1月10日至15日,民主生活會在中南海懷仁堂連開六天,胡耀邦受到他曾不遺餘力為其平反的幾個元老的殘酷鬥爭和無情打擊,然後違心檢討。 第一個發言的是余秋里。余大概講了半個小時。第二個發言的是鄧力群,他作了一個長篇發言。12日上午沒講完,13日上午接著又講了近一個小時。兩次發言合起來有5個半小時。 薄一波說:「胡耀邦整天到處亂跑,全國兩千多個縣,你都快跑遍了,你是黨的主席、副主席、總書記中能跑的最高紀錄。這不叫指導工作,而是遊山玩水,嘩眾取寵。」 楊尚昆說:「胡耀邦,你如果想要亡黨亡國的話,你就和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結成聯盟吧。」王震則說:「你胡耀邦要是不願意和我們走的話,你就不必呆在這裡了。」宋任窮說:「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胡耀邦對待鄧小平的態度。」 連續多天的「生活會」上,發言者矛頭都指向胡耀邦,斥責他只講「反左」,不講反右。薄一波、彭真要求胡耀邦辭職,王震表示:「薄一波、彭真代表了我們大多數的意見。」面對如此場面,習仲勳忍無可忍,指著薄一波等人說:「你們這是幹什麼?這不是重演『逼宮』嗎?」 在1月15日生活會結束前,胡耀邦作了最後的檢討,他表示要為自己的全部錯誤承擔責任。但是他也要求繼續調查自己是否真有野心,是否搞過派系。生活會結束後,有人看到胡耀邦在會議廳的台階上黯然落淚。 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接受胡耀邦辭去總書記職務,推選趙紫陽代理總書記。當晚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會議公報說,胡耀邦「在擔任黨中央總書記期間,違反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在重大的政治原則上有失誤」。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1987年10月,胡耀邦下台十個月後,中共召開十三大,選中央委員時胡耀邦得票一千八百多,差幾十票就是全票。選政治局委員,胡耀邦又當選,差七票是全票,未投票者包括他自己。而當初醞釀胡耀邦下台的鄧力群和胡喬木,則在選舉中因得票最少而落選。 1989年4月15日,73歲的胡耀邦因突發大面積心肌梗塞,驟然逝世。外界普遍認爲,導致他驟逝的間接原因是1987年1月10日,鄧小平要求中共政治局連續召開了六天黨內生活會批胡之後,胡耀邦被迫辭去中共總書記的職位。用前毛澤東秘書李銳的話講,胡耀邦在某些人精心組織的一場「霧月十八日」中,黯然告別政治舞台。 胡耀邦的去世激發了當時剛興起的學生民主運動,引發了最終導致天安門屠殺的示威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