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阅兵习普私密对话引出人口失踪与脑死亡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林静报导)在 2025 年 9 月 3 日北京举行的阅兵中,中共央视直播意外捕捉到习近平与普京围绕器官移植的对话。这次阅兵通过央视直播向全球传播,观看人次达 19 亿,电视观众达 4 亿。社会各界线上迅速传发、讨论,热度爆棚。由此引发了一个惊人的验证:与活摘器官、人口失踪及脑死亡不谋而合。
这段对话被 CCTV 提供给海外媒体的公共转播信号捕捉,在全球范围引发广泛关注。
卫报报导,普京通过翻译表达(中文口译): 「生物技术持续发展。人类器官可以不断移植,越活越年轻,甚至可以实现永生。」习近平回应: 「有人预测,本世纪人类可能能活到150岁。」
路透社的报导则指出了另一个细节:
「当习近平开始讲话时,视频切换到了天安门广场的广角镜头,音讯也随之消失。」 之后,仅在镜头切换后,习近平的声音依然被捕捉到,说出了那句回应:「有人预测,本世纪人类可能能活到150岁。」
此事还得到了普京的事后证实:普京在记者会上确认这段对话真实发生,他表示现代医疗手段(如器官替换手术)为人类延长活跃寿命提供了希望。
镜头是常规切换还是应急处理
有分析认为,官方阅兵直播往往设定「特写—广角」的切换流程:通常当领导人行进至重要节点(如城楼、检阅台),会切换为广角镜头以展示全貌。这可能是正常安排。
也有分析认为,这是不合常理的。在俄乌战争、美中关税及中台关系这个大背景下,阅兵是中共有意展示给世界「实力」及中共领导人的「正面形像」,不会在普京讲话时给镜头,而习近平讲话时切走镜头。
《路透社》支持这种分析,明确指出:「当习近平开始讲话时,视频切换到了天安门广场远景,音讯随之消失。」 这样的同步处理,符合「遮蔽重点谈话」的画面整理逻辑,但声音照常被热麦录入。半小时后,三人又重新出现在画面中,仿佛这段对话从未发生。国内社交媒体对「150岁」相关话题迅速封锁,更加强化了「传播后补救」的迹象。
《卫报》报导:这是一段极不寻常的「私密对话」,被「热麦」 捕捉,引发国际媒体争议;中国社交平台「预约:150岁」的关键字搜索量激增超过 9,600%;相关内容随后被遮罩;该对话片段由路透社等媒体编辑传播,但后因 CCTV 要求撤回。
《太阳报》指出,中国官方随即展开大规模后续管控,如要求媒体删除相关片段,并从国际媒体管道撤下该画面,这显现出「争议内容曝光后迅速管控」的刻意操作。
不过,《印度时报》引述了一些网友的不同认识:「这是一次蓄意的热麦。普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是世界最有权势的人互相嘲讽的方式。」另有用户补充:「这不仅仅是热麦,他们周边有媒体,不是不知道,还特意让全世界听到,这是为啥?」反映对话极可能不是意外曝光,而是普京有意让习近平说出真相。
类似「热麦」事件在国际上也时有发生。
2022年,俄罗斯防务专家在直播中不慎说「大家都知道这些无人机来自伊朗」,而当局尚未公开承认。且传出后迅速删除了相关片段。
2012年,AP新闻也曾报导奥巴马与梅德韦杰夫的「更多灵活性」对话。当时,奥巴马与俄罗斯梅德韦杰夫交谈未意识麦克风开启,说他在连任后会对「导弹防御」问题更灵活。结果引发对美俄关系密谋的猜测与争议。
这些例子表明,即使在公开仪式中「摄影指导」严格,私聊仍可能通过热麦被记录,导致传播失控。
什么是「热麦」(Hot Mic)?它指的是仍线上状态的麦克风,即使主讲人未意识到仍在录音。通常直播活动中会使用无线麦克(hot mic)以持续捕捉对话,无论画面是否显示。在直播中,「热麦」极容易无意捕捉到尚未「授权」播出的言论,一旦音讯和画面失步,就容易导致资讯泄露。
也有媒体对此有不同角度的报导。
《太阳报》将该「热麦瞬间」描述为「血淋淋的时刻」,凸显对生命延续的讨论出现在精心编排的仪式中显得极不寻常。
《独立报》评论专栏指出这段对话虽荒诞,却符合逻辑:权力者对永生的渴望从未令人意外,也成为西方话语中对其统治质疑的新材料。
《澳大利亚人报》表示,科学家对此高度怀疑,认为器官不断替换实现延寿的想法医学上不现实,存在器官排斥、慢性炎症、免疫抑制等严重风险。批评普京的说法是「极端扭曲」。
分析指出,「不现实」的说法,是基于正常人的思维而作出的推理。但对于习近平来说,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有医生专家对此进行了「科普」:器官移植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器官匹配,匹配的关键是基因位点匹配,即供体与受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有多少个基因位点能相匹配。移植中的「完美匹配」,通常指高解析度下,供体与受体所有关键HLA位点完全一致。这非常罕见,在无关人群即无血缘关系的供体与受体之间,概率小于千分之一。但是,习近平拥有一个理论上人口规模超十亿的供体库,也拥有随时绑架任何一个基因位点与他的「贵宾」完美匹配的大活人,摘取其器官进行手术的特权和相应的血腥产业链。
《克里斯·史密斯》官网佐证了这个分析:共和党众议员 Chris Smith 指出,这段对话再次提醒美国需加快通过禁止赴华器官旅游等相关立法。众议院议长 Mike Johnson 表示,若领导人公开讨论此类话题,证明其对器官摘取等问题的态度值得警惕,并推动相关法案优先审议。
《纽约邮报》特别提到,鉴于中国长期被指控强摘器官,这种谈话引发对「道德与人权风险」强烈担忧。
欧洲议会与经济社会委员会虽然没有针对这段对话的专门回应,但相关国家和机构已多次通过决议,谴责中国存在的强摘器官问题,呼吁制止迫害宗教良心犯行为,确保器官移植伦理。
相关指证已经多次被证实。
加拿大前议员 David Kilgour 与人权律师 David Matas 的独立调查指出,2000–2005 年期间中国约有 41,500 例器官移植来源不明,极有可能来自被迫活摘的法轮功学员。报告基于短等待时间、器官供应链、网站广告、「随时可移植」等「间接证据」推断得出结论。
由英国主导的独立法庭裁定:「迫害行动是真实存在的」,结论认为中共对法轮功与维吾尔等良心犯进行活体器官摘取,构成当代最严重的反人类罪行之一,尚无证据表明已停止此做法。
《外交家》新闻还报导了Cheng Pei Ming 生存者证言,他是首位公开发表的活摘器官幸存者,曾被囚禁并遭活体器官摘取:左半肺和部分肝脏被非法移除。现移居美国并曾在公开场合指控自己遭中共迫害,并揭露活摘体系的真实存在。
《澳洲医学杂志》则专文报导 Cheng Pei Ming 的幸存者身份与证言。
2021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式专员对针对法轮功、维吾尔人等少数群体的「器官摘取」表示「极度震惊」,并呼吁中国允许独立监督与透明调查。
美国国会多次举行听证会(2022、2024 年),国会议员提出多项法案,包括《Stop Forced Organ Harvesting Act(2025)》与《BLOCK Act》,以制止赴华器官移植旅游及对不合法器官来源进行资金制裁。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指出,在缺乏成熟的自愿捐赠系统背景下,中国器官移植激增,并质疑其供体来源是否合法透明,一个外部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卫报》认为,活摘行为仍在持续发生,主要目标包括法轮功人士。
China Tribunal(中国法庭)裁定,中国存在以法轮功学员为主要器官来源的大规模强摘行为,构成「反人类罪」。
在此背景下,2024 年中国宣布推行《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条例》,符合 WHO 伦理原则。但批评者指出,制度设计难遏制强摘行为,并缺乏透明与独立监督机制,只为掩盖中共活摘器官的罪行。
医生专家的「科普」中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中国的法轮功学员只有一亿,哪来的这么多活体器官库?为此,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两个现象。
人口失踪案
燕燕失踪案
腾讯新闻报导,2011年1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康金镇,失踪女孩化名「燕燕」(10岁),在自家楼道内失踪,13年后嫌疑人落网,在未找到遗体情况下以强奸罪移送起诉。
胡鑫宇案件
2022年10月14日,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鑫宇失踪;2023年1月28日在金鸡山竹林发现遗体;2月2日官方发布自缢认定。但疑点重重,官方无法自圆其说。
章子欣遇害案 — 女童失踪引起社会震动
2019年7月4日,浙江省淳安县至象山县松兰山景区,小学二年级学生章子欣(9岁)离家出走;7月13日在海域发现遗体;7月14日公布调查结果。两名租客梁邓华、谢艳芳为行为可疑者,最终两人被发现死于自杀。案中多处案件细节引发舆论质疑。
江大学生张钰臻失踪事件
2025年3月15日下午5点,湖北大学阳逻校区,19岁女学生张钰臻离校后失联。3月21日,她的遗体在校外水域被捞起,警方口头排除刑事案件可能。有媒体人认为此案疑点重重,反映了对失踪处理过程和真相公开的担忧。
「团圆系统」与《中国寻亲网》
中共官方平台报导,为提高儿童失踪识别与找回率,公安部于2016年启动「团圆系统」,截至2021年找回率达到98.1%。
《看中国》报导了《中国寻亲网》被关闭的事件。
《中国寻亲网》成立于 2000年,是国内最早、知名度最高的民间公益性寻亲门户之一。专注于发布全国失踪人员的资讯,支援离家出走、走失迷路、拐卖失散、两岸寻亲等多种族群。网站平台依托志愿者运维,公益性质,无营利目的,长期服务于寻亲家庭。2025年5月1日起,该平台宣布停止发布新的寻亲资讯,但仍允许对原有资讯进行修改。
《中国报》报导:2025年7月15日,平台正式关闭伺服器并注销主体,运营完全结束。 官方仅以「股东大会决议」为关闭理由,声明简短未说明具体原因。
平台创始人沈先生强调,网站运营成本极低,长期由志愿者维护,无商业营收,关闭并非因盈利问题。
网友纷纷表达失望与惋惜,称这是许多家庭寻找亲人的唯一希望:「细思极恐」、「背后水很深」;「寻亲闸道掉了,像是关掉了他们最后的声音」;
《看中国》指出:「他们可能怕这些资讯会揭示某些不愿被看见的真实。」
脑死亡
武汉同济医院「脑死亡+器官捐献」纠纷案
2022 年 5月31日,湖北武汉同济医院。患者「杜某」(化名),28 岁,因脑损伤入院;其母亲持续发声质疑该院医生「未执行脑死亡判定程式」,即以主观口头「脑死亡」判断开始器官捐献程式。 [财新报导]详述了整个医疗过程争议及制度短板。
一项涵盖 44 家医院、550 例脑死亡判定的研究表明,73% 案例依据正式程式进行脑死亡测试。但也存在大量文章宣称「脑死亡」却缺乏正式判定,甚至器官获取时无维持呼吸机支持,暗含滥用风险。
美国《移植学杂志》发表研究指出1980–2015年间,中国多篇医学论文描述先进行器官摘取,后进行脑死亡判定,这种「先取器官再判断」的操作违反基本医学伦理,被指器官获取优先于生命判断。
(人民报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