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美國之音:從布什訪華看美中未來關係
 
【人民報消息】布什將在中美邦交正常化30週年訪問中國。在中美邦交正常化三十週年即將到來之際,美國現任總統布什將訪問中國 。

  法新社星期五的消息說,白宮派出的先遣工作小組將於下星期一抵達北京,爲布什二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二日的訪問進行前期準備。

  白宮上星期宣佈:北京之行是布什訪問亞洲 多個國家的一部分,抵達北京之前,布什還將訪問日本和韓國。觀察家們表示:布什選擇在中美邦交正常化三十週年紀念日當天訪問中國,並非巧合。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同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會晤,從而使處於隔絕狀態的中美關係解凍。

  美國總統布什預計下個月21號到22號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分析人士認爲,此次訪問的議題將會顯示美中關係未來的走向。與此同時,對於布什行政當局來說,反恐怖仍然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911使美中關係暫時緩和

  30年前的2月21號,當時的美國尼克松總統和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會晤。整整30年後的2月21號,現任美國總統布什將二度訪問中國。儘管九一一事件後,表面上美中關係得到改善,但是,雙方在人權及臺灣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中國問題評論員林和立說:「總的來講,從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跟中國在反對恐怖主義方面合作,起碼氣氛比2001年年初時要好一點。北京覺得布什可能會暫時放棄單邊主義,願意與其它國家研究國際問題。美國跟中國在許多的領域,包括情報交換,包括有可能美國聯邦調查局在北京成立一個分局。

  林和立說,其它例如武器擴散問題,美中也形成了某種機制,定期舉行會談。但是,相對於90年代克林頓政府,北京還是覺得布什跟臺灣的關係比較密切。

  林和立:「布什在2001年初時已經說明,假如大陸向臺灣動武的話,很可能美國會出兵去幹預等等。北京許多軍事及外交智囊也覺得布什跟他的主要智囊可能還是受冷戰思維影響比較嚴重。所以,他們覺得華盛頓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圍堵中國。」

  江澤民借布什提高聲譽

  布什原定去年訪問中國、韓國、日本三國。由於九一一事件,布什取消了北京之行。但是,布什還是按期出席了在上海舉行的APEC非正式首腦會談。林和立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對布什訪華抱有期望,除了重申中國方面在臺灣問題的立場之外,還希望在今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提高江澤民的聲譽,這在政治上相當重要。

  林和立認爲:「十六大可能在今年九月或者十月召開。那麼美國總統布什訪問北京對江澤民個人的威信來講是很重要的。尤其江澤民覺得,他自己的重要的貢獻就是在外交方面。包括中國對美國的外交成果。所以,即使在象徵意義方面,兩國元首可以表示有善姿態,那麼將會提高江澤民個人在國內的聲譽。」

  反恐是布什北京行主題

  目前美國同中國的主要分歧除了臺灣問題就是人權問題。但是,這次美國總統布什訪問北京,最主要的還是反恐怖主義問題。

  林和立:「其實在具體的問題來講,象美國比較關注的人權問題上,中方可能會作一些象徵性的讓步。比如說,布什訪問前一兩個星期,中國可能會釋放一兩位異議人士等等。可是具體的雙方讓步的空間不很大。不過,這次布什去北京從美國的觀點來講,最重要的還是講反恐怖主義的問題。」

  林和立認爲,美國雖然在阿富汗取得了比較快的勝利,把塔利班趕下了臺。可是,華盛頓明顯是想把反恐怖主義的鬥爭擴展到許多不同的國家。包括最近一兩個星期在亞洲的菲律賓和新加坡,也有可能擴展到伊拉克。華盛頓希望,起碼中國能表示不反對美國在其它不同的國家展開反恐怖主義的行動。這是美國比較關注的。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1/19/18502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