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三峽工程的戲法快變完了
 
鄭義
 
【人民報消息】德國有位水利專家王維洛,將近十年前,就出版了一本批評三峽工程的書,書名是《福兮禍兮--長江三峽工程的再評價》。這本專著,可算是對三峽工程最全面最權威的批評了。大陸不能出,只好在臺灣出,自然是影響不大,可惜了。但他多年來陸續發表於海外報刊的文章卻影響很大。他緊盯着三峽工程一舉一動,一次又一次發出警訊。如果我們這個民族還懂得記恩,將來應該授予王維洛先生一個稱號:"三峽衛士"。幾年前,我去德國時曾向他請教。我還記得他帶我去參觀附近的一座水庫,一級船閘和一臺巨大的升船機。就在那個船閘邊上,他向我苦苦證明三峽水庫的水面決不是水平的,而是一個將翹起來淹到重慶的曲面。道理很簡單:沒有水位差,水庫裏的水不會流動。最後,我總算是接受了他的意見,但似是而非的常識卻總使人心存一絲懷疑。

  最近幾天,王維洛接連發表了兩篇文章,一論、再論"紅線的崩潰",那似是而非的常識被掃除了,現在我開始焦慮我的家鄉重慶的命運。所謂"紅線",指的是三峽工程的移民遷移線。三峽大壩正常蓄水位是海拔175米,再加上2米的風浪保險,搬遷線的標高就是177米上下,是一條等高線。王維洛爲何說這條紅線將要崩潰呢?因爲他以大量事實證明了一個可怕的結論:三峽水庫的淹沒線不是一條等高線、水平線,而是一條一直翹上了重慶市城區的曲線。

2001年11月30日,長江水利委員會庫區處汪小蓮總工程師公開發表了一個報告,證實三峽水庫蓄水後各處水位不同,越往上游,水位越高。到了水庫末端的涪陵李渡鎮,水位爲海拔169 4米,也就是說,在距三峽大壩將近500公里的地方,水位比大壩處高出了34.4米。這個數字的條件是: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35米,二十年一遇的洪水。 有些中國人說的話很難聽懂,得翻譯一下。說蓄水135米的時候,500公里處水位是將近170米;--換句話就是說:三峽水庫正常蓄水175米的時候,距壩址500公里的涪陵一帶水位就可能高達210米了。當然,水位越高,過水截面越大,水位肯定上不到210米,但極可能在200米上下,那麼,再往上游走100多公里的重慶市會怎樣呢?海拔200米是重慶朝天門碼頭最上面一級臺階的標高,這個標高就是重慶的安全線。一旦淹到這個位置,重慶也就算淹得差不多了。汪總工程師的計算還有一個條件,他算得是20年一遇的洪水,如果來的是50年一遇的洪水呢,水位就會再高,重慶可能就要淹光了!在這種情況下,水庫只好不蓄洪,以確保重慶安全。早知道如此,又何苦往長江裏扔那麼多銀子呢?

  應當使國人心驚的是,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測算,而是一個經驗的事實。王維洛先生舉出葛洲壩水庫、黃河三門峽水庫、北京官廳水庫、新安江水庫等十餘座水庫的例子,證實水庫水位絕對不是一個水平面,而是一個尾巴翹起來的曲面。

  其實,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有關三峽工程利益集團的利益問題。在三峽工程論證報告中,泥沙組則認爲三峽水庫的蓄水面是個曲面,而且水力坡度不算小,這是爲了論證泥沙淤積問題可以解決;移民組則認爲三峽水庫的蓄水面是個平面,這是爲了減少帳面上的移民人數;航運報告說三峽庫區水位升高的範圍大約700公里,因爲如果不淹到700公里,三峽工程的目標之一--萬噸船隊直達重慶--就不能實現;在同一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移民淹沒範圍長度爲565.7公里,也是爲了從賬面上減少移民數字;總而言之,一切都以矇混過關、批准上馬爲準。

  現在我們應該想想了:戲法快變完了,我們該拿這些大騙子、大竊賊怎麼辦?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4/20/20411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