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西山山麓,俯视颐和园昆明湖,是清朝的皇家苑林,现在是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地。传说毛泽东最后一次见林彪,就在玉泉山。后来叶剑英抓捕「四人帮」的时候也住在这里。 不过昔日宁静的玉泉山现在热闹了起来。今年5月,军委主席江泽民为躲萨斯(SARS)逃到上海,从上海回到北京之后,已将其寓所和「江泽民同志办公室」,整体搬进玉泉山中。香港经济日报 8月18日报道说, 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今年10月份召开)之前,迁入京西玉泉山的新居,与江泽民为邻。现在北京关于江泽民健康问题传闻不断,在这个接骨眼上,胡锦涛要上玉泉山,有可能是来者不善。 江泽民何时「驾崩」? 如果把最近的事件联系起来看,就不难看出江真的是不行了。在7月12日张爱萍的遗体告别会上,江一副老朽的形象。在7月21日,江对来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说自己「很年轻」,布莱尔也拍马屁说江很健康,但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在7月31日「八一」建军节招待会这么重大的活动上,江、胡和其他政治局常委全部消失,只有国防部长领头出席,不成体统。之后胡锦涛8月8日会见了尼日尔总理、8月12日会见了斯里兰卡总理 ,而江一点动静也没有。 在8月17日江77岁生日的时候,网上传闻说江泽民死了。第二天18日,新华社登出了江泽民18日在中南海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的新闻,同时还发布了胡锦涛、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霍华德的消息,有意思的是,胡、江的会见没有图片,而吴的会见有图片。当天国外中文网站出现了一张美联社拍的江和霍华德的照片,江的样子吓人,满脸老年斑,脸上浮肿、两眼无神。之后不久,新华社补了一张江和霍华德的照片,由于角度不一样,效果比美联社的好一点,但是「活死人」的样子仍然可见。目前中共各派为权力斗争加紧活动,江泽民年事已高,人们经常爱猜测江何时「驾崩」,这也是民心的体现。 胡巩固了政权? 当上总书记后,胡锦涛定期在政治局搞一次集体学习。现在看来,通过政治局集体学习这种形式胡锦涛渐渐把自己的权威树立了起来,因此实际上是一个巧妙的掌权和巩固权力的方式。与此同时,胡锦涛也在排除江泽民在政治局常委中的影响。 据媒体报道说,胡锦涛已经把江泽民安插在政治局常委中的耳目给拔掉了。提出「三个代表」的王沪宁是江泽民的笔杆子,现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胡锦涛任总书记后,王沪宁作为江的耳目还一直列席政治局常委会议。 但是,前不久胡锦涛突然亲自通知王沪宁:你以后不需要列席政治局常委会了,会议情况通过正常组织渠道向江泽民同志报告。媒体还报道说,胡锦涛对江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在政治局开会不再提前请示江,而是先斩后奏,事后才通知江。 胡现在的工作重点是「收回」军权? 按照邓小平既定的安排,到中共十六大时,江泽民完全退休,胡锦涛全面掌握中共政权。江泽民现在不放军权,实际上是从胡锦涛的手中抢走了属于胡的军权。胡锦涛现在看来已经稳住了阵脚,下个目标将是从江泽民的手中「收回」军权?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胡搬到玉泉山明目张胆和江为邻居,自然不同寻常。这大概也从侧面证实,江身体不行了,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快速减弱。现在胡锦涛看准了时机,乘江泽民虚弱的时候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军队上来了,既可以帮江控制军队,又可趁机夺权。 解放军内部现在不平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裁军。江胡两人都没有带过兵、打过仗,江泽民让军官们升官发财是皆大欢喜,但是要强行裁军触及众多将军们的切身利益,裁谁?留谁?从这一方面来讲,胡可能是来帮江稳住军队。另一方面,在军队人心浮动的时候,胡锦涛才有机可乘,顺势抓权。江泽民半死不活,加上军心惶惶,这对胡锦涛夺权是很有利的。江泽民大概也意识到这些,所以提议说要让曾庆红管一管军队。当然,胡锦涛不可能让曾庆红「插足」军队,只好自己进驻玉泉山了,亲自看着中央军委。 中共在现在这个时候来裁军,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有可能出乱子的,最大的风险就是出现火并,或军中将领和地方诸候联合自立山头。许多分析人士都看到,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领导力削弱了很多,地方诸候势力坐大。 还有一点是,中国和缅甸之间的关系,有媒体报道说,中共正在向中缅边境派兵。 据美国之音8月18日报道说,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郭伯雄在会见访问中国的缅甸军人政府第二号人物貌埃时说,中国希望跟缅甸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直支持缅甸的民主运动和其领袖昂山素姬。现在中国军方号召加强和缅甸军人政府之间的关系,而且派兵到中缅边境,自然是意味深长。 当然这种调兵遣将也正是掌握实际军权的大好机会,即在运动中夺权军权,江泽民也是通过调兵抗洪而掌握了军权。邓小平也是在对越南战争中从华国锋的手中夺取了军权,最终导致华下台。自古以来,谁掌握的军权,谁就是正直的领导者。 因此,胡锦涛进住玉泉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有公开抢枪杆子之嫌疑。玉泉山上如何用兵,举世瞩目,既针对军队内部的稳定,又针对党内的权力斗争。 二零零三年八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