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傳統文化】禮儀與修養
 
【人民報消息】中華古國曾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就制禮作樂,後來經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爲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儀禮》、《周禮》、《禮記》等禮樂文化的經典被先後列入學官,成爲古代文人必讀之書。禮儀是「禮」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

中國的 「禮樂射御書數」傳統六藝中,「禮」字第一,充份說明了中國人重視禮儀的傳統。《論語》上有一則故事,孔子警告兒子孔鯉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學禮的話,是沒有辦法立足的。」家喻戶曉的《三字經》中指出,做兒女的,從小時候起,就應熟習在不同場合的各種禮節,學習禮節儀文之事。歷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訓」、「家訓」、「學規」中,也都有大量的關於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儀規範。

人與人交往,如何稱呼對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禮的規定。即使是吃飯,也應該在舉手投足之際顯示出自己的修養,稱之謂食禮。行爲合於禮,是有修養的表現,反之則不能登大雅之堂。

現在的很多人忽視了對做人應懂得的基本禮儀規範的學習。人們把那些在禮儀上不拘小節的人,認爲「瀟灑」;把身穿奇裝異服,口講粗話的人,認爲「有個性」。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吃沒有吃相,穿着邋遢,見了尊長連個招呼都不打,麻煩了別人連句感謝話也不說,在公共場所目無他人、任意所爲,這都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其實,禮貌、儀表、風度是反映一個人文化素質和修養高低的重要方面。《禮記》中認爲: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語言的有無,而是禮,禮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令人汗顏的是,現在的韓國和日本繼承了些許禮儀規範,人們還比較重視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但在其發源地中國卻被視爲所謂的「四舊」和「封建禮數」而遭到拋棄。

(轉自明慧網)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5/8/27/3736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