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茅以升的“桥坚强”证明了道德的力量(图)
 
王学进
 
2013年2月5日发表
 

茅以升设计的钱江大桥耗资160万美元,设计寿命50年,
已经超期24年,74年就是不倒!



1997年1月28日投资高达6个亿的钱江三桥通车。
14年后,2011年7月发生引桥坍塌事故。

【人民报消息】迄今为止,杭州钱塘江上已经建成了9座大桥,一座比一座建得漂亮,但论质量,谁也不敢打包票,后建的桥一定比它们的老大哥———茅以升主持设计的钱江大桥牢固。这些天,随着钱江三桥发生引桥坍塌事故后,网友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钱江大桥身上,发现大桥建成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网友发帖问:茅以升修的这座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24年,就是不倒,连大修都没修过,这是神马道理?(2011年7月24日《新京报》)

论设计能力、施工技术、材料质量,茅以升他们建钱江大桥时根本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至于投资,钱江大桥耗资160万美元(未炸毁之前的建桥资金),而钱江三桥投资高达6个亿,两者更没有可比性,但建造质量何以差距如此之大呢?答案已经由一网友给出了:过去的人实在,按部就班,科学施工,不搞献礼工程,不搞大跃进,不沽名钓誉,不偷工减料,所建工程焉得不牢固?

此话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中间还隐含着另一层更深刻的含义,恰如网友所说的那样:我觉得道德才是第一生产力,道德是社会运行的“万有引力”,它看似不存在,实际上无处不在!它对社会的作用力总和任何其他力量不可相比!诚哉斯言!

钱江大桥之所以能在风雨中屹立74年,就因为建桥者们用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无与伦比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大桥奠定了精神基础和灵魂底色。桥身不倒,首先是桥魂犹在。我查阅了有关钱江大桥的建设资料,震惊于以茅以升为代表的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的创新精神,更敬佩茅以升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茅以升对建桥的每一道工序,都极尽苛刻,大到钢梁的架设,小到每一颗螺丝钉都有严格的检查程序。

2008年7月21日《衢州日报》曾报道过时任钱江大桥监工的姜时俊的事迹,他1935年大学毕业后,被学校直接安排到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在茅以升的直接领导下担任监工一职,具体负责技术管理工作。因为工作出色,廉洁自律,深受茅以升赏识。抗战爆发后,姜时俊辗转桂、湘、黔、粤,先后主持了湘桂铁路、桂穗公路、湘桂公路等国内交通主干线的建设,从未有渎职事件发生。据此可知,当时的建设者们是何等敬业和廉洁,哪像如今,钱江三桥建成不久,三桥总指挥、副总指挥因受贿就双双落马了。这就是道德的力量!建桥人一旦缺失了道德,哪怕技术再先进,也建不成钱江大桥这样的“桥坚强”!

如今,茅以升1975年赠送给浙江省档案馆的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档案,已于2000年被列入全国首批48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之一,在为今人、后人提供珍贵的建桥史料和经验,我希望今天的建桥者们不但能从中汲取技术养料,更能从中收获老一辈建桥者们公而忘私、公正廉明、敬业奉献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品格,将建桥事业当做百年大计而非政绩工程来从事经营。(齐鲁晚报)

茅以升生平:

(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结构工程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铁道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科普工作者。

简历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参加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留美官费研究生考试,以第一名录取留洋;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桥梁专业);
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是该校的第一位博士。

1920年回国后至1949年,曾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及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校长、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1930年至1931年任江苏水利局局长,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 (直到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止),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设计、组织修建了一座全长1453米,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钱塘江大桥。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是中国桥梁工程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1937年12月23日,为了阻止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亲自参与了炸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1942年至1943年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1943年至1949年任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
1943年当选中华民国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8年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山寨国后,茅以升受到重用。

1949年至1952年任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校长;
1951年至1981年任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
1955年选聘为中共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9年在北京十大建筑的建设中,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并为总理周恩来指定为设计方案审定人;
1955至1957年主持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1977年主持设计了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
198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89年11月12日去世,享年93岁。

 
分享:
 
人气:23,50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