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嘴上冒泡沒用!中華民國重整山河(圖)
 
李曉
 
2018年4月2日發表
 
左爲中共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右爲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賴清德。

【人民報消息】新華社北京4月2日以《國臺辦:賴清德頑固堅持「臺獨」立場十分危險且自不量力》爲題,譴責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賴清德主張臺灣「主權獨立」,並且不承認「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是什麼?就是臺海兩岸堅持一箇中國。這個中國是承傳五千年神傳文化血脈的中華民國,還是馬列子孫中共非法政權(對外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鍋糊塗漿。所以「九二共識」後邊還有四個字:「一中各表」。也就是各自關着門願意怎麼表述就怎麼表述。 ◎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從歷史上來說,1942年1月1日,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蘇聯等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1945年2月25日,由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蘇聯、法國五國作爲聯合國發起國,也是常任理事國,邀請《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各簽字國參加在美國舊金山隆重舉行的聯合國制憲大會。 看過《九評共產黨》系列文章的人都會知道,中共之所以最後佔領中國大陸,一個是勾結侵華日軍,另一個是派遣特務們潛伏在國民政府要員身邊,包括蔣中正介石先生身邊的打字員都是中共特務。蔣公的作戰命令還沒傳達下去,對手毛澤東已經看到了。你說這仗怎麼打?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的專機機長衣復恩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他駕駛着中美號,在成都的鳳凰山機場,載着蔣公在空中盤旋,最後一次觀看祖國的河山。衣復恩回憶說:這是蔣公從政生涯中最心酸的一刻,他坐在飛機上,一言不發。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出賣中華民國,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XXVI)號決議,決定驅逐中華民國出聯合國,並承認中共非法政權爲「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這給蔣公精神上極大的傷害。 1972年2月21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宣佈世界警察美國政府的公開墮落。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爲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爲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幕後指揮者尼克松競選沒有受到影響,他連任總統成功,但水門醜聞越查麻煩越大,最終查到尼克松頭上,他衆叛親離,不得不於1974年8月8日宣佈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爲美國曆史上首位因醜聞而辭職的總統。這應該是對尼克松把中華民國趕出聯合國的懲罰吧。 1975年4月5日,沒有光復大陸的蔣公帶着萬分的遺憾離開人世。 第二年,1976年9月9日,不敢邁進故宮半步的毛澤東撒手人寰。 ◎「九二共識」不存在,臺灣只是中華民國的臨時國都 現在有些人把中華民國的臨時國都臺灣省說成是「臺灣國」,這是完全錯誤的,是不符合歷史的。不管時日多久,不管分裂多久,神州大地與臺灣島都是中華民國的領土,都是五千年神傳文化的組成部份和血脈。 新華社報道說:馬曉光強調,大陸和臺灣同屬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永遠不可能從祖國分裂出去。我們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一切分裂國家的行徑和伎倆註定都是要失敗的,終將受到人民的譴責和歷史的懲罰。 馬曉光說「大陸和臺灣同屬一箇中國」,沒說錯,同屬中華民國。 馬曉光說「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說的對,中國領土和臺灣領土都歸屬中華民國。 「臺灣永遠不可能從祖國分裂出去」,那是當然,炎黃子孫怎麼能跟馬克思的孫子、列寧的兒子談什麼「九二共識」呢?不同宗不同根不同種,共識個啥呀! 馬曉光說「我們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你們反對,我們也反對。

上天的旨意誰能推翻?!此爲貴州藏字石「中國共產黨亡」。

臺灣省的兄弟姐妹們,你們不能窩在臺灣這個小島就知足啦,祖宗留下神州那麼大一片土地就不要了?難怪馬曉光都急的放糙話,說「一切分裂國家的行徑和伎倆註定都是要失敗的,終將受到人民的譴責和歷史的懲罰。」話糙理不糙啊! 中共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4月2日還譴責說:「賴清德頑固堅持『臺獨』立場,多次公然發表『臺獨』言論,狂妄挑戰兩岸關係現狀,嚴重挑釁兩岸主流民意,危害臺海和平穩定,危害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同胞的根本利益,這是十分危險的,也是自不量力的。」 賴清德,你要不動氣的聽,馬曉光說的基本在理,臺灣島不是臺灣國也不是中華民國,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省,叫臺灣省。由於上面所說的那些歷史原因,中華民國在1949年暫時遷都到臺灣省。遷都之後,蔣委員長提出打回老家去,光復大陸,但至今沒有成功。 現在看來光復大陸有希望了,一來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堅決站在神的身邊(中共邪黨一聽神就哆嗦),支持中華民國強大;二來貴州有一塊藏字石,上面預言「中國共產黨亡」。 中華民國重整山河的日子就在眼前啊!(文/李曉)△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300,16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