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士为知己者死 古人交友重义胜于生命(图)
 
周慧心
 
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友谊非常深厚。图为元代王振朋《伯牙鼓琴图》。

【人民报消息】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士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非常重视朋友的交往,人生能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管仲得到鲍叔牙的识拔而为齐国宰相;伯牙与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而相知;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舍命刺杀赵襄子。古人对知己的看重,远在金钱名利之上,甚至超过生命。诸如此类的历史典故不胜枚举,说明朋友相处之道,贵在重义。 所谓朋友,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交,一种是相知。相交甚易,相知则难得。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卷一中写道:「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高山流水 《警世通言》中有一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8月15日那天,他乘船来到汉阳江口。晚上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伯牙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突然琴弦被拨断了一根,这时他发现有个人在偷听。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发现是一个樵夫。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问樵夫:「你既然懂得琴声,就请你说说看,我刚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那樵夫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樵夫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伯牙又为樵夫弹了一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伯牙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樵夫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这位樵夫就是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没想到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钟子期却因病去世了。临终前,钟子期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8月15日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能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于是下决心为智伯复仇。 豫让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有一次,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 赵襄子的马在桥上突然受惊,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豫让知道这次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襄子答应了,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管鲍之交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名相,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鲍叔牙又称鲍叔,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他们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管仲侍奉齐襄公的儿子公子纠,鲍叔牙则侍奉公子纠的弟弟小白。两个儿子争夺王位时,公子小白躲过管仲的刺杀,成功当了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刻请来鲍叔牙,让他做宰相。但是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推荐还囚在牢中的管仲。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建议,请管仲来做宰相。后来管仲在齐国执政,使齐桓公称霸。 管仲后来回忆道:「我贫穷时,与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总是多拿,鲍叔从不以为我贪,他知道我是因为贫穷的缘故。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有时不顺。我曾经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好,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说不行,认为鲍叔牙善恶分明,不能包容坏的一面。如果把政权交给他,既害了国君,又害了他自己。鲍叔牙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因为管仲不推荐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满,反而高兴,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廉范报答知遇之恩 廉范,字叔度,北魏永平年间,陇西太守邓融曾召任他做功曹。不久,邓融被检举,牵涉到一个案件中去。廉范知道这件事复杂,难以解决,打算用变通的方法来帮助邓融。他假托有病,请求离职。邓融不了解他的用意,恨廉范忘恩负义,在自己正困难的时候离开。 廉范到了洛阳,改名换姓,请求代理廷尉、狱卒的工作。没多久,邓融果然被捕押在洛阳监狱。这时,廉范得以守卫、侍侯在他身边,尽心地照顾他。邓融奇怪他的相貌很像廉范,但决没有想到他会是廉范。于是对他说:「你怎么这样像我过去的功曹?」廉范斥责他说:「您因为关押在这里,神志错乱了吧?」 后来,邓融被保释出狱,贫病交加,廉范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照顾他。邓融去世后,廉范送葬到南阳,后事办完方才离去,最终也不说自己的姓名。 一次知遇之恩,使廉范终身不忘,而且屈己相助,士人的感恩图报,真是无以伦比。 《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流芳千古,当时,刘备、关羽、张飞在结拜时表达的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承诺,这句话在后世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这就是生死之交,可以抛弃时间、金钱、健康,甚至生命,真心真意同舟共济,齐心协力。△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1/4/70218.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