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抗議增近三成 中國民眾開始群起反抗中共(圖)
 
伍宇亮
 
2024年11月24日發表
 
多地學生發《告全國人民書》呼籲打倒共產黨改天換地。(網路圖片)
【人民報消息】中共國經濟持續不振,民生艱難,到處可見蕭條氣象,中共還不時推盤剝欺壓百姓的政策和規定,令很多陷入絕望的民眾奮起反抗。近日大陸民眾手寫的《告全國人民書》傳單在中西部人員密集的一些勞務市場傳播,呼籲「打倒共產黨」,此事多家媒體有報導。 日前該事件還在繼續發酵,先是廣州一職校學生們組織手寫傳單散發,再是重慶高中生現在也開始組織進行手寫傳單發放,他們呼籲「職校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都團結在工人階級的周圍起來抗爭!」 據X平臺網友「昨天」11月22日推出的消息顯示,一份署名「1116行動隊」的重慶高中生投稿說,重慶高中生也組織了進行傳單發放。網傳圖片顯示,傳單上寫道,「這是一場普遍的反擊中國(中共)專制統治與壓迫的群眾運動。只有起來抗爭,起來用革命的方式來回應人民的訴求,才是對遇難者(之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內8名學生被校友砍殺)最好的告慰。」 還有的傳單說,「實際上資本主義的共產黨政府是唯一的不可推卸的罪魁禍首,這個體制就是慘案的製造機。」傳單還希望大家重拾2年前冬天「白紙運動」抗爭的熱情,「重建團結的力量,從我們自己開始」。學生希望「看到更多的大家站起來……我們不害怕敵人的威脅。」傳單最後呼籲,「打倒專制獨裁政府!打倒黑幫政府!解放萬歲!社會革命萬歲!」 除了學生抗議之外,中共大陸失獨老人抗議等各類民間維權活動也不斷。有人權團體統計發現,各地的抗議事件在第三季度也同比增加近三成,大部分與經濟問題有關。其中,廣東省成為抗議事件的高發地區。 11月21日,海外人權團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發布「異言網」一份報告顯示,今年第3季度共錄得在中國發生937起抗議事件,同比增加27%。參與抗議的有41%是工人;第二多是業主,佔28%;還有農村居民、學生、家長和消費者等。廣東成為抗議事件多發區,其次是山東和四川。有1/3的抗議事件遭遇官方以監控、逮捕或暴力手段打壓。 負責該報告的「自由之家」在台辦事處負責人史凱文(Kevin Slaten)表示,這些抗議事件有四分之三涉及欠薪、爛尾樓和土地徵收等。他認為,與中國經濟下行有一定的關係,併發現抗議者有把不滿指向政府的趨勢。比如說,交房或者爛尾問題,有好多業主會覺得是政府的漏洞。」政府鎮壓和維穩手段使抗議者對政府的不滿增加。 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教授馮崇義表示,「它(抗議)不僅僅是經濟困難的問題,現在老百姓已有公民意識和人權意識,老百姓的觀念已變了。這個飯不是你給我的,你這個政府是我納稅養你的,政府想施壓我就是不行,是民眾的覺醒。作為組織者,如果你上來就像白紙革命一樣叫共產黨下臺、習近平下臺,風險會比較大,大家不容易參加。集中在民生和經濟議題比較容易參加,門檻比較低,風險比較小。」 時政觀察分析,經濟問題關係到失業問題與生存問題。中國百姓對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件會高度關注,至於貪官腐敗、佔盡社會資源或直接對政治、人權這些指控,百姓會認為有點高、大、遠,因此,不容易凝聚人心。現在失業率爆增,特別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年輕學生對未來沒有希望那是很可怕的,社會的變局往往從這兒開始。 馮崇義還說:「3年疫情封控,讓老百姓對未來都絕望了。基層的維穩力量也是受害者,他們的鎮壓意志是有所鬆動了,就是『躺平』了。這對中共來說,沒人為它辦事,它就會走向瞬間崩垮。」 據網友「昨天」11月21日推出消息稱,一位署名「廣州的社會革命者」的學生投稿稱,他們深知現在的中國社會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壓力鍋,「在中共的統治下沒有人能逃得過去」。該學生稱,「這個政權以前用共產主義的名號剝奪我們人民,實際上是給他們的官僚積累,現在又推行官僚的資本主義。同胞們,我們該起來反抗了。」看到「這幾天全國都在罷工,遊行」,又看到「上週有人為我們發聲寫傳單」,受到十分鼓舞。「我們決定不要做下一個凶手,更不是做政府的奴隸,所以大家一起來打倒共產黨,建立新生活!」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大變革在風起雲湧的抗議中似乎撲面而來。△
 
分享:
 
人氣:12,23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抵制國務院安檢 廣東潮汕全城商家關門「罷市」! 街頭比疫情時還冷清
抵制國務院安檢 廣東潮汕全城商家關門「罷市」! 街頭比疫情時還冷清
神祕女孩擁有超能力;英國雙胞胎姐妹的轉生奇緣,與父母的前世重逢!
神祕女孩擁有超能力;英國雙胞胎姐妹的轉生奇緣,與父母的前世重逢!
黑色週五中國三大股指暴跌!為救經濟北京送十國單方免簽;
黑色週五中國三大股指暴跌!為救經濟北京送十國單方免簽;
遍地出現「幽靈高鐵站」中國高鐵淪為巨大黑洞  | #人民報
遍地出現「幽靈高鐵站」中國高鐵淪為巨大黑洞 | #人民報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