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谭(69)僧人兩度轉世 只為了結塵緣
劉曉
2024年11月2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清朝浙江錢塘縣有一位王老先生,家境雖然貧窮,但他卻喜行善事,而且從不知疲倦。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常年行善之人,卻年過五十歲仍然沒有兒子,鄉人都感嘆他就像晉朝的鄧攸一樣賢德卻沒有子嗣。
鄧攸,字伯道,為人至孝,兩晉時著名官員,历任太子洗馬、吏部郎、河東太守等職。西晉永嘉之亂時被石勒俘虜,授為參軍。他後來設法從石勒軍中逃離,帶著妻兒逃難。他自知不能同時保住兒子與姪子,便對妻子賈氏道:「我弟弟早死,只有一個兒子,按理不能使他絕嗣,只能舍棄我們自己的兒子。如果我們能夠幸存,將來一定能再生兒子的。」賈氏含淚應允。但兒子被丟棄後,卻總是追上父母。鄧攸只得將他綁在樹上,帶著妻子與姪子離去。
鄧攸渡江後,因妻子始終未能再孕,便納了一名小妾,後在詢問其親屬姓名時,方知是自己的外甥女。他素有德行,為此悔恨不已,從此不再納妾。因而到死也沒能再生出兒子。時人都感嘆道:「天道無知,竟然讓鄧伯道沒有兒子。」後人常用「伯道無兒」、「鄧攸無子」、「鄧家無子」、「伯道之憂」表示對他人無子的嘆息。
這年清明節,王老先生掃墓歸來,夜晚閑坐在屋中,忽然看見已故的父親拄著拐杖前來,對他說:「因為我的德行淺薄,本應絕後,幸賴你廣積福德,王家可以有後了。你需要去鏡山寺求子,就能得到兒子了。」說罷就不見了。
王老先生聽從父親之言,去了鏡山寺求子。第二年果然得了一個兒子。他從小就十分聰慧,十二歲入學成為生員,十六歲就考中舉人,不過此後兩次參加會試都沒有考中。
王老先生有一個親戚,在京城擔任六部官員,他很喜歡王老先生的兒子,就留他在家中讀書,準備下一次考試。一天,王家子突然對這個親戚說道:「我原本是鏡山寺的僧人,修持戒律,大道將成,只是因為心中還羨慕少年登科時的榮燿,又沒能放下對世間榮的華愛慕之心,所以須要墜入人世兩次輪回。明天,我就要投生到富貴人家,以了結業緣。」
隨後,王家子又給父親寫了一封作別書,囑托親戚寄到老家。信中大致的意思是:兒子不幸客死在離家數千裡之外,而且年壽短促,留下了年輕的妻子和幼小的兒子,拖累了父母。然而,兒子我不是父母真正的兒子,孫子卻是父母真正的孫子。父親大人您還記得當年與鏡山寺僧人在一起喝茶聊天的情形嗎?我就是那個僧人。當時你我相談甚為融洽,我心中默想父親為人如此忠厚謹慎,卻不知為何上天不賜予你子嗣。因為動了這一念,所以投胎來做您的兒子。您的兒媳婦也是幼年時與您結下了善緣。這一切都如同鏡花水月,都是幻景。即使能相聚一處,又如何能長久呢?因此希望您千萬不要把我當作真正的兒子來看待,趕快斬斷情感上的牽掛,這樣或許為兒子我減輕一些罪業,等等。
親戚好言勸說王家兒子,不要拋棄家人,但他卻回答道:「來去都有定數,業報也有期限。」見無法勸動,親戚就問他將轉生何處,王家子告訴他將轉生到順承門外姚家。
第二天,王家子猝然而逝。親戚遂去拜訪姚家,得知當日其果得一個兒子。姚老先生富甲一鄉,一向也樂善好施,晚年遂得此子,如同老天賜給他的一樣。
這果真是奇事。那些貧而樂善不倦,富而慷慨好施的人,又何必擔心晚年沒有兒子呢?而高僧因為動了凡念,墜入凡塵,誤了修行,也是修煉人要謹記的啊。
出自《勸戒錄》
(人民報首發)
|